N海都记者 唐明亮 见习记者 陈琦
怎样才能既整治电动车乱象,又不影响市民正常出行呢?日前,海都报发出电动车整治建议征集令(详见本报8月10日头版)。这两日,不少福州市民在海都各大平台上留言,为整治电动车行驶乱象“出谋划策”。记者收集了部分市民的声音,就其可行性咨询了业内人士,进行具体分析。
阅读量已达数十万
连日来,海都报电动车整治建议征集令发布后,在各大平台上累计的阅读量已达数十万,留言量总数有上千条。
市民严先生建议,政府可以建设电动自行车云端大数据系统,提升智能化管控水平。该系统主要用来收集地理信息、车况信息、行驶信息、定位信息,比如,在禁行区域、非停车区域,会发出语音警示等。
有部分网友觉得,电动车行驶中的乱象,主要是因为违章成本低,起不到警醒
作用。网友“红G”提出,交警部门在高峰期、拥堵路段可加派民警巡查,发现多次违章者可从重处罚。
还有网友提出,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曝光,并针对特定身份、特殊行业进行针对性管理,如学生违规驾驶电动自行车的,与其所在学校考核挂钩;快递、送餐人员违规驾驶的,与其从业资格挂钩;公职人员违规驾驶的,通报到其所在单位,甚至可以将违法行为惩戒引入个人信用体系管理。
可学习外地的经验
那么,这些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福州电动车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锡庆说,严先生所提出的云端大数据系统,涉及电动车信息采集等方面,此前,国家针对数据保护和老百姓的个人隐私已做了相应规范。他认为,此举应该是自愿行为,不应是职能部门强制行为。对于电动车乱象,政府及交警部门要做的是宣教疏导,以疏为管,
让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上按道行驶,不要和机动车抢“路权”。
他说,福州现有电动自行车达100多万辆,部门除了日常管理外,另一方面要做的应该是服务,以服务带入管理,或许可以取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借鉴莆田经验,在车主购入电动自行车前,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就会针对电动自行车怎
么骑以及骑行安全等方面对车主进行宣教,同时,还会将保险业务引入购车服务。又比如杭州、宁波等城市,每一个非机动车等待区会设置一个9至10平方米的遮棚,遮棚区域与等待线区域是一致的,看似不经意的设置,不仅解决了骑手遮阳、遮雨问题,也让骑手们自觉地停在了遮棚下方。
“可以通过暖心的手
段,把骑手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的习惯培养起来。”张锡庆说,这比语音警示成本更低,效果会更好。至于市民提及的可以从严从重处罚,或将违规行为纳入诚信系统,他认为,此举也属于管理层面,但事关立法,涉及法律,市民可以向人大或有关部门提出相关建议,最终需要人大或相关部门立法立规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