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史话 上一版   

金色阿富汗“流浪”国宝惊艳世界

N海都记者 苏韶华文/图

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阿富汗文物巡展

盘羊金像头饰(公元25—50年)

镶绿松石金剑鞘(公元25—50年)

几何纹金杯(公元前2200—前1900年)

神庙双翼状瓦檐(公元前3世纪)

恒河女神象牙雕像(公元1—2世纪早期)

“ANationstaysalivewhenitsculturestaysalive(文化存则国家生)”,这是镌刻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新馆前的标语。

2006年,秘藏20多年的阿富汗国宝重见天日,其中200多件开始在四大洲11个国家巡展,融合欧亚大陆所有文明元素的奇珍异宝,让世界为之震撼。

2017年初,战火仍在延续,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请求,中国开始接力守护这批文物。北京、成都、南京、香港……九站巡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美的外来文物展,不少文物爱好者打“动的”“飞的”跨省一饱眼福。“金色阿富汗”众多惊世绝艳的足金制品,完全刷新了大家对于贫弱邻国的印象。

去年4月,它们结束15年流浪之旅,安然回国。

贫弱小国的“黄金之丘”

阿富汗文物展,熠熠发光的黄金王冠,当仁不让占据C位。偌大的展厅里,数它最吸睛。老老少少围着展柜转圈,会玩的还利用光影把金冠“戴”到自己头上。有的女生说,它像一顶黄金步摇,特别想拍拍展柜,看看小金片摇曳生辉的样子有多炫。

金冠由非常薄的黄金薄片组合而成,保留了游牧民族用品轻巧且方便携带的特色。它可以拆卸成六大部分:基座是一圈装饰着六瓣形花朵的黄金带状环,其上与之连接的主体是5个树形金饰。树干中央皆有心形镂空,除中间那棵树,其余4棵造型一模一样,都站着两只张开翅膀的大鸟。

金柄铁剑及镶满绿松石的金剑鞘,则让中国观众更加惦记散落在大英博物馆的“秦剑之星”,从造型到工艺,风格无比相似。

和它们一起展出的,还有同样出自蒂拉丘地的众多足金制品,以及成建制排列成各种队形的一簇簇小金饰。1978年底,“黄金之丘”的六座贵霜翕(xī)侯王陵,出土金器2万多件,做工之精美,文化意涵之丰富,震惊世界。

包括这些金器在内,参与巡展的230多件文物,来自四大考古遗址,几乎含括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中国以及欧亚游牧民族的所有文明元素,最早的金碗、金杯,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阿富汗青铜时代,时间大致与中国夏朝相当。

其中一件青铜鱼盘,引起了中国文物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因为它的设计原理,特别像中国唯二青铜名器——爱心满满的春秋晋公盘和子仲姜盘。前者是晋文公重耳送给大女儿孟姬、楚国王后的嫁妆,后者则是一位丈夫特意为爱妻仲姜定做的礼物。展方贴心地制作了一个注水的模型给观众体验,轻轻摇晃盘子,17只小鱼绕着蛇妖美杜莎游动,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展览让许多观众开始了解古代阿富汗的璀璨辉煌,它绝不仅仅是当下那个硝烟不止的中亚邻国。

11国巡展中国参与接力守护

中国是“金色阿富汗”辗转漂泊的第11个国度,是这批文物归国前的最后栖息地,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

在中国的3年时间里,各大博物馆都以不同主题策展,引导观众更多地了解东西方多元文明的碰撞交融,体会古代丝路贸易的繁荣。承展方还将门票收入捐给阿富汗国博,支持他们重建。

阿富汗国宝颠沛流离、有国难回的遭遇,也让许多中国观众感同身受。从八国联军侵华,到敦煌文物被盗,散落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那些文物,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近几十年来,阿富汗外族入侵、内战不断,包括巴米扬遗址在内的文物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当地文保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末,包括2万多件贵霜金器在内,阿富汗国博馆中最珍贵的一批文物,被转移到中央银行地下金库,所有知情人士都严守秘密,直到它们于2004年5月完好无损地重新开封。

为使阿富汗国宝远离战火,2006年,其中的一部分文物送到法国修复保存,从此,全球11个国家加入了接力队伍。

2019年1月,记者专程前往湖南省博物馆,打卡“中国巡展第六站”,拉希米馆长率队亲临,成为我们长沙行的最大彩蛋。他在“湘博讲坛”中披露了阿富汗国宝被破坏情况,以及新馆重建计划。

据他介绍,仅在1992年至1996年的内战期间,阿富汗国博就有七成展品被盗。最激烈的时候,不同派别人员直接在展馆里交火。2001年2月,当时的塔利班士兵用斧头和锤子,砸毁了馆内任何带有人体和动物形象的2500多件文物。

阿富汗塔利班进驻喀布尔之后,许多人无比牵挂阿富汗文物的安全。拉希米馆长上周回复中国巡展承办方和媒体,因事先做了应急措施,馆内约5万件藏品,目前为止还是安全的。

□相关链接

古代文明十字路口

阿富汗

阿富汗位于中亚、西亚、南亚、东亚四大板块的中枢交汇地。2000多年来,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欧亚游牧民族,如走马灯似的统治过这片土地,多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使它逐渐演变为了“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

公元前2世纪中期,原居于中国祁连山一带的游牧民族月氏(zhī)人西迁,到达阿富汗阿姆河以北。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今天的阿富汗北部。

公元1世纪,鼎盛时期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欧亚四大强国的贵霜帝国建立,打开了南亚与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佛教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造像影响至深的犍陀罗艺术,于魏晋时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近现代以来,阿富汗饱受战火摧残。除了内战之外,从1838年开始,大英帝国、苏联、美国入侵阿富汗,均以失败告终,阿富汗因此被称为“帝国的坟场”。

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1000多年前,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沿着丝绸之路,翻越被称作“葱岭”的帕米尔高原,前往印度取经,并在《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留下了有关古代阿富汗的记录。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