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至,夏秋交替之时通常也是养脾胃的关键节点。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梅之凌老师解释,“此时,人的气血开始向肠道聚集,如果胃肠功能不好,气血不畅,就会出现例如心烦、失眠、腹胀等不适,身体健康状况就会亮红灯”。那么,如何养生?梅老师说,对于部分由于情绪波动引发的疾病来说,依靠中药调理或食补只能治标,中医主张养生以养心为上,“心”代表情绪,只有心情保持愉悦,气血才会通畅,才能实现真正的“养生”。
为了让更多的人解决情绪上的问题,梅老师写了本《找自己》的书,其中有些观点是梅老师的亲身体会。
梅老师表示,中医秉承“治未病”理念,在疾病发生之前就介入干预。然而,很多人以为“治未病”就是早睡早起、保温杯泡枸杞这些养生之道,事实上,“心”门没有打开,任何养生都是表面功夫。
多年来,主张综合体质调理的梅老师每次问诊的时间都比较久,他说,他一定要和病患“聊天”,在聊天中了解病人的症状、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慢慢地,梅老师发现,绝大多数人生病的背后都有“心”病,或是焦虑、或是悲伤、或是怨恨……
有一次,一位有严重失眠和心悸的病人找到梅老师,按正常只需开一些安神的药,但在聊天中,病人告诉他,“最近,股票市场不太好,投了数百万进去,心率就像股票K线一样忽上忽下,一想到这些就整夜睡不着”。听完病人的倾诉,梅老师为其开了另一个方子——“顺其自然是一种积极思维”,这也是梅老师新作《找自己》悦篇中所写的。
有不少梅老师的患者读了《找自己》后说,梅老师的书就如知音,解开了心中的困惑,为未来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