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吴日锦林良标文/图
苏轼曾诗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泉州63岁的刘晖琦老人,年少时音乐科班出身,却阴差阳错进入文博单位,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
“只要你愿意,退休并不是人生的黄昏,而是另一个开始。”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兴至时,笔墨下山水依依,落红满地,刘晖琦用画笔点亮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春。
音乐科班出身却与书画结缘
刘晖琦家的钢琴,无声地告诉我们,他与音乐的渊源。刘晖琦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是地地道道的音乐科班出身。当年,苦学音乐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生的艺术追求,最终归于山水画卷。
如若不是工作需要,刘晖琦这辈子可能不会与书画结下这般缘分。上世纪80年代,刘晖琦毕业分配到三明博物馆工作,文物管理必不可少地要接触一些字画,而且大都是有一定年代、一定档次的作品。后来,他回到泉州的文物商店工作,负责古陶瓷和字画鉴定。
当年,这个岗位经常要与海关、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鉴定一些涉案的古玩字画,文物商店的日常交易也
要有严格的鉴定把关,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鉴赏鉴定专业技能,倒逼着刘晖琦学习了大量书画知识。
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书画名家,都是他研究的对象,单位还派他参加了闽浙两省古陶瓷鉴定学习班和厦门大学文博研修班。老刘从中学到了不少文博及书画专业知识,也被那些清旷幽远的名家画作深深折服。
除了音乐,年轻时的刘晖琦还涉猎书法、篆刻。提及这些,他谦逊地称自己“爱好广泛,十艺九不精”。没想到,正是这“九不精”的滋养,成就了他的画艺。书法中的章法、篆刻中的线条、音乐里的律动,使他的作品朴逸间多了一份恰到好处、抑扬顿挫的灵动感。
画一方心境求一卷安宁
古城烟波长渺渺,人间岁月漫悠悠。退休这些年,刘晖琦把更多时间留给了自己喜欢的事,他以古为师,以书为友,在八大山人那里探寻文人画的真谛,在梁树年那里求索笔墨的意境,在泉州画坛渐渐有了些名气。面对赞誉,他总是谦然一笑:“我只是画一方心境,求一卷安宁。”
“我拜大千先生为师,主要是开眼界,老师的技法我也学,但总是学不像,到头来依然故我。学画、画画,要有主见,要有个性……”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梁树年先生说过的话,自始至终影响着刘晖琦的创作。下笔之前,他总要扪心自问,这是想要的意
境吗?当内心回应是肯定时,下笔就如有神助,一幅满意的作品完工后,他总会有一种“闲对湖山晓,静观天地阔”的舒畅感。
师古造新,是艺术界亘古不变之追求。刘晖琦把闽南元素融入山水画卷中,力求用简洁的笔墨,表现闽南红砖建筑的宏伟庄重。他尽量避免太过写实的手法,觉得恰到好处的写意更能抒情达意,在似与不似间留出畅想的空间。
有人说,刘晖琦的画,笔墨之间隐约透出些许古代传统山水画的味道。艺友许长峰评价说:“其画,胎息润元明山水,墨求苍润,敷色素淡,勾皴得宜;兼作写意花卉,亦明丽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