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她为自闭症儿童奔波20年

创办“泉州北斗星自闭症康复中心”,让社会更多了解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

陈美蓉(中)的两个儿子也在咖啡屋当服务员

N海都记者沈舜枝

有一群孩子被描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与人的距离就像天上的星辰般遥远,他们活在自己独有的星辰上。他们,是自闭症患者。

作为两个自闭症孩子的母亲,陈美蓉可以说是泉州最早接触自闭症康复的人群之一,从2003年开始,她就扎入这个行业,创办“泉州北斗星自闭症康复中心”,为自己的孩子寻医问药,替别人的孩子排忧解难。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她有了更高的目标,在圆梦的路上磕磕绊绊地一路前行。

俩儿子都得了治不好的“病”

陈美蓉的双胞胎儿子出生于1999年,孩子很漂亮,让全家倍感幸福。但他们长到四五岁了,还都不说话。那时在国内还很少有人了解自闭症,只当是男孩子学话慢。

2003年的一天,一位同事忽然递给陈美蓉一份《海

峡都市报》说:“你儿子的情况好像报上说的自闭症。”陈美蓉急切地看了一下,心顿时提了起来,于是,她带着儿子们去福州检查。

医生只给两个孩子做了两项检查,其中一项就是穿珠子,两个孩子都不能完成,均被诊断为“自闭症”。

从福州回到家,陈美蓉买了很多珠子,每天在家里教孩子们穿,她以为,只要孩子们学会了穿珠子,“病”就好了。

几个月后,陈美蓉去北京参加一个关于自闭症的活动,她认识了一家知名房地产企业的老板,他的儿子也是自闭症患者,他

请了一个团队来帮孩子做康复,有知名脑外科专家、心理专家、自闭症康复专家等,但是,那孩子依然无法回归主流。

从北京回来,陈美蓉艰难地告诉丈夫:孩子们可能永远好不了了。面对这一现实,陈美蓉陷入痛苦绝望。

无助的母亲变成许多孩子的依靠

既然生活还要过下去,就把每天过得好一点。陈美蓉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最紧要的是让孩子得到康复训练,但那时泉州没有任何专业的自闭症培训机构。于是,2004年,陈美蓉成立了泉州北斗星自闭症康复中心。“一方面希望我的孩子

有个地方做康复,另一方面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自闭症,让更多孩子早点获得干预,更好地康复。”陈美蓉说。

自闭症培训机构专业性很高,她请来美国专家培训老师,又把老师送到北京、台湾、日本等地方去培训。陈美蓉夫妇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向亲戚借来不少钱。

高投入没有带来高收入,来机构做康复的孩子,家庭经济好的不多,困难家庭的倒不少。陈美蓉说,这些孩子进来,有的象征性交些伙食费,有的实在交不起钱。好在,机构很快得到志愿者的关注,并获得来自各方的资助。然而,这些赞助多是小额的,往往为了一两

万元赞助,陈美蓉就要奔波协调好几回。

“我从来没觉得为难,为孩子们做这些事,我相信可以获得尊重。”陈美蓉说,近几年,政府和企业对这个群体关注越来越多,不少困难家庭的自闭症儿童都有了补助,机构的运营越来越顺畅。

她的梦想是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

最初陪孩子康复的日子,一件小小的事怎么教都教不会,陈美蓉就无比绝望。

直到有一天,儿子学会穿衣服,开心得手舞足蹈时,她的心豁然开朗了:他们也能成长,他们也能开心地生活,这样的生命一样值得尊重值得珍惜。于是,陈美蓉努力去培养孩子们成为“有用的人”:轻度自闭的孩子,通过康复培训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比较严重的孩子也让他们尽量地学会自理,并发展自己的特长。北斗星培养了不少有特长的孩子:画画的,做手工的,十字绣的。

陈美蓉介绍,小丽在北斗星呆了很多年了,学会了十字绣。她父亲是残疾人,母亲也有疾病,全家就靠低保和补助生活,小丽在北斗星也一直没有交培训费,机

构有活动,她的十字绣作品都能拿出来拍卖,或者赠送给捐款的好心人。孩子越过越好,一家人也幸福满满,在父母的眼里,小丽跟其他孩子没有两样。

可是,父母将来不在了,这些孩子怎么办?陈美蓉从几年前开始就心存一个梦:给自闭症孩子建一个家!奔波了几年,她筹了5万善款,开了缘星聚咖啡屋。在这个咖啡屋,包括她的两个儿子在内的18个自闭症孩子参与经营,他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打扫卫生,为顾客服务,每个月都能赚600元工资。他们同吃同住,一起生活工作,像家人一般。

陈美蓉说,目前咖啡屋的运营主要还是靠善款,这个模式很受家长认可,但要推广还存在不少困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