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是每一位老师的缩影。老师们的热情和理想、责任和使命、奉献和淡泊、平凡和伟大,值得被大家歌颂。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每一位老师道一声:“您辛苦了!”海都记者采访了多位教师、班主任,请跟随我们去聆听他们教书育人的心声……
N海都记者罗丹凌张芬林星宇包华见习记者陈玲雪 文/图
思政课老师徐珍颖
“思政”融入“音乐”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伴随着高亢流畅的音乐旋律响起,福州第十一中学的徐珍颖老师开始给同学们上一堂形式新颖的音乐思政课《听!黄河的声音》。课堂上,徐老师以歌串史,用音乐的视角来讲述党史,将歌曲背后的创作故事,抗日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在“无痕”中潜移默化地
传递给学生。同学们也在激昂的旋律、振奋的歌声里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黄河文化。
除了将思政课带入音乐课的课堂,徐老师还在学校里组建了一个以共青团员为主的男声合唱团“竹音合唱团”。徐老师希望这个男声合唱团能唱出青少年的阳刚之气,《我爱你,中国》
《从七月开始》等都是合唱团的拿手曲目。“我希望这个团不仅歌唱得好,思想也是积极向上的,能够带动整个校园的德育氛围。”去年,合唱团创作了一首体现端午节日氛围的歌曲《赛龙舟》,还拍摄了歌曲MV,让同学们真正地坐上龙舟,在江面上体验划龙舟,亲身感受传统端午文化的魅力。
初中班主任 林晓娜
“家访”融入“教育”
“林老师,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我要做第一个给您送祝福的学生,先预祝您节日快乐!”教师节前夕,在福州一中初中部办公室里,初二1班班主任林晓娜见到了一位不速之客。原来是林晓娜班上的一名“问题”学生,沉迷于网游后成绩下降,经林晓娜长期家访“感化”后,终于“改邪归正”。
1992年11月出生的林晓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报考北师大时,林晓娜未曾想过要当老师。大二时学校组织支教,林晓娜深入广西偏远山区,看到那些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有的身患重病,却依然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她深深地被打动。
当老师后,林晓娜很注重家访,她准备了一本笔记本,将每次家访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分析和感言。两年下来,一页页纸
被写满,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
林晓娜说,网瘾、早恋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大“杀手”。一名男生,原本成绩不错,可到了七年级下学期,他的眼神总时不时“跑”到一名同班女生身上,甚至上课时亦是如此。聊天时,她开玩笑地问:“我发现最近你很在意发型,老拨弄头发,是不是有什么情况?”男生当即否认:“老师,我哪有
什么情况!”林晓娜笑得更欢:“那我说一个姓,你看看是不是?”被说中姓氏,男生一下子脸颊羞红,只得承认。林晓娜接着引导道:“那名女同学确实很优秀,可是初中生谈恋爱基本没有结果,你们要是分开后还在一个班,见面得多尴尬!”林晓娜的话,男生听进去了。他说:“林老师,谈恋爱好像也没那么‘香’,我还是好好学习吧!”
生物老师
全建华
“实践”融入“课堂”
酿制葡萄酒、制作酸奶、甜糟、泡菜、乌米饭……这样“美味有趣的”生物课你见过吗?宁德市民族中学生物老师全建华就是学生眼里的一位“宝藏吃货”老师。
挑拣、冲洗、晾晒葡萄,将葡萄捏碎装入玻璃罐中,再倒入配比好的白砂糖混合,用保鲜膜封口,等待发酵……这是全建华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教室里进行的“葡萄酒酿造师”职业体验。随后,同学们将写着自己理想院校的便利贴封在玻璃罐上,把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与玻璃罐一起封存,待金榜题
名时,开盖畅饮,更是回味无穷。
全建华老师说,“我们课程刚好学到‘酵母菌的发酵’一节,正值葡萄大量上市,策划这样一节材料易得、操作简单且耗时少的体验课,既能够让同学们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身体验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从而更好地记住、理解课本知识,又能让同学们在紧张的高三备考过程中得到放松。”
在学生眼里,全老师还是一位“畲族文化传播者”。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畲族文化,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到畲乡开展野外考察,采集鉴别传统食品
制作原材料植物,如乌饭树、黄碱柴、菅等,认识其生物性征和医食疗功能。
全老师说:“我们学校是以畲族学生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中学,我尝试着将畲族传统引入生物课堂教学,让学生从生物知识和技术的角度更好地了解畲族传统文化。”
盲校足球教练 王亚锋
“爱心”融入“教学”
“丁零零,丁零零……”,伴着足球的滚动,一阵阵清脆的铃铛声在绿茵场上此起彼伏。每周一到周四下午放学后,福州市盲校的足球教练王亚锋老师就带着学校足球社团的十多个孩子练球。王亚锋告诉记者,盲人使用的足球内置有铃铛,学员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根据铃铛声辨别球的方向。
“受身体条件限制,孩子们没办法进行体育锻
炼,但让他们学习足球并非只是为了培养专业球员,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体魄和意志力,让他们越来越自信。如果能出类拔萃,有机会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那将更加开阔眼界,未来的人生也会有更大的收获。”王老师认为。
也许,让孩子们学会追着球声跑就要教上大半年,但王亚锋觉得很有成就感。作为曾经盲足国家
队队长,参加过三届残奥会并在北京奥运会上带领国家队夺得世界亚军的王亚锋老师并没有光环和包袱。他告诉记者,自己8岁进入福州市盲校,15岁被选入福建省盲人足球队,2007年进入中国盲人足球队,2016年退役后回到母校教孩子们踢球。平时,王亚锋还协助福建省盲人足球队训练球员,“我只是换了一个方式为国家效力罢了。”
语文老师 曾雨璐
“语文”融入“童话”
“丁零零……”,随着下课铃声响起,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内瞬间热闹起来。可在二年5班里,孩子们却不离开座位,似乎在期待些什么。没多久,两个男孩走上讲台,一个戴着“狐狸”手套,另一个戴着“乌鸦”手套。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狐狸与乌鸦》,故事有两个
歇后语,大家要认真听,之后要提问哦!”台上,小演员们声情并茂地表演着,将“狐狸”的狡猾与“乌鸦”的呆萌刻画得惟妙惟肖。台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眼睛都不舍得眨,还时不时发出阵阵爆笑声。
这一“金点子”发明者,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曾雨璐老师。别看她1992
年出生,年纪轻轻,却已从教8年,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曾老师说,学校要求,老师要给孩子们表达表演的平台,她便萌生出让孩子“两两搭档”,将语文课本“演”出来的想法。这样做不仅让孩子更理解课本中那些晦涩难懂的谚语,也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