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中秋节 古人玩得嗨

N综合中新 新华 北晚国家人文历史

编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00多年前,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诗词里,把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无论多少岁月更迭,每逢中秋佳节,我们总还是习惯性地“举头望明月”,期盼那轮明月辉映心中的圆满。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今天的《史话》,就来跟随记忆的长河,静静回溯,在历史的星空下,古人曾怎样过中秋?古代的吃货们,又创造了哪些口味的月饼?(关菁)

中秋正式成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的仪式。

汉代已有过中秋节的习俗,但中秋节作为节日得到官方的认可,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月亮当然是第一主角。古人也发现,这一天月亮大又圆,大家抬头看看月亮,就会忍不住留下很多诗词佳作。

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其中最牛的句子,来自唐朝开元年间著名的宰相张九龄,他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赏月之余观花灯

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酒楼里丝竹箫管并作,人人争相登而赏月。

宋人在赏月之时还融入了赏灯的风俗。但与元宵节不同,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而挂。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中秋明月夜,苏大才子毫无睡意,借酒消解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景。

元明清

走月、祭月、玩月

元代开始,民间中秋还有“走月”的风俗。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时光流转至明代,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们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

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几乎家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人们还以中秋夜的晴雨,占次年元宵阴晴,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

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玩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也有背插纸旗纸伞、或坐或立的,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父、缝鞋匠,不一而足。

古代吃货们的月饼

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其实,月饼和中秋并不是一起诞生的。那么,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到底起源于何时?古代月饼又有哪些口味?

明朝起月饼成中秋标配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是月饼的雏形,这种饼边缘薄中心厚,没有馅料。由此看来,它与现在人们熟悉的月饼相去甚远。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叫“胡饼”。

北宋年间,皇家过中秋节时喜欢吃一种“宫饼”,俗称“小饼”“月团”,外形圆圆的。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见当时的饼内已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而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出现了“月饼”一词,但只是个名字,那时它也只是状似菱花一样的饼形食品。这种食物“四时皆有”,不是中秋节的特定食品,做法比较普通。

据民俗专家介绍,明代才有明确的中秋节吃的“月饼”一词。

古代也有“超级月饼”

真正对中秋吃月饼的描述,在明代古籍中有迹可循。

此时关于月饼的记载也多了起来。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而且,这个时候的月饼个头也不小,“饼有径二尺者”,堪称彼时的“超级月饼”。

刘若愚的《饮食好尚纪略》记载得更为生动:“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大意是待到人们拜月之后,才能分食瓜果月饼。

而田汝成也在《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当时,为了兜售月饼,各个商贩作坊已经开始玩起了一些争奇斗艳的创意,比如馅料可以加进不同的水果,用精致的模具,压制出不同的形状,并取上一个好听的名字。

月饼自此成为中秋佳节的标配。

清代月饼花样多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技巧越来越高,口感更好,花样也多。比如,用香油和面制成的香油酥皮月饼;也有用精炼后的奶油和面制成

的奶酥油月饼等。《燕京岁时记》载,当时的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十分精致。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也提到了一种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这种酥皮月饼的馅料,正是最为经典的组合款式——五仁月饼。

还有本食谱《调鼎集》中记载了“水晶月饼”与“素月饼”,也都是酥皮,只不过“水晶月饼”中加入了“生脂油丁”,而“素月饼”则不用“脂油”,以香油为酥皮。

至于月饼的大小,有民俗专家介绍,在古代,月饼分很多种,有专门用来祭祀的,个头比较大;家里人自己吃的就比较小,具体形状不统一,各地有各地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