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北京晚报
海南日报 南京日报
编前:明天就要迎来国庆长假了,你
可知道,其实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黄金周”。唐朝时,春节和冬至都休假7天,可谓“黄金周”的鼻祖。而宋朝时,这两大“黄金周”得以延续。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上任通判时,恰逢冬至“黄金周”,西湖、钱塘等各大景区游人如织,当他来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有感而发留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千古名句。
今年的国庆长假有些特殊,因疫情防控需要,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不少地方提出就地过节的倡议。在这个特殊的“黄金周”到来前,一起穿越回千百年前,看看古人都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花式”假期。 (关菁)
汉
放假了回家洗沐去
秦代及以前有没有明确的休假制度,已不可考。在当时,官员要休假称为“告归”或“谒归”。刘邦在秦朝做亭长的时候,作为最基层的公务员,常常要请假回家种地,如《史记》中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到了汉代,朝廷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休假制度。当时规定,官员每工作五天可以休息一天,称为休沐。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那时的官员晚上要住在衙署,平时不回家,衙署里洗头不方便,古人又都是长头发,一洗一晾就要耗费一整天,所以工作五天后,要回家好好洗头洗澡,休息休息。
当然,一般还会利用这个时间探亲访友、宴请宾客等。从出土汉简记载的官吏休假情况来看,一些地方上的官吏实际上是每工作五天休息两天,可能是因为工作地点离家太远,一天来不及往返,所以增加了一天的路程假。这样看来,就和现在的双休日一样了。休沐还非常灵活,并不限于固定日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据《盛世长歌——走向巅峰的隋唐五代》一书考证:汉代确立的“五日一休沐”制度实行了800多年。
除了休沐假,汉武帝时期开始过春节,于是就开始有了春节假期。另外,汉朝官员还有各种节令假,如夏至、冬至等各放一天,这样算下来,汉朝官员一年的假期总共有60天左右。最奇葩的是西汉时,官员还可以花钱“买”休假。郎官只要出钱给宫中添置财物,就可以出宫购物获得休假的权利。
除了法定假日,遇到家里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人们可以请假。因汉代重视孝道,父母去世,官员必须要回家休丧假,最长可达三年。
魏晋
开始出现长假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长假制度。
据《全晋文·启断众公授假故事》记载,五月农忙时节,可以休田假,九月要准备寒衣,可以休授衣假,各15天。每年还有四次私祭假,每次四天,用于回家祭祀。本人婚假给九天,亲戚结婚也能休假一至五天,还有扫墓假60天。此外,《晋令》中还规定一年的事假为60到95天。
唐
“黄金周”的鼻祖
唐代实行轮流值班制,官员们不用每个工作日都住在官署值班,假期改为每十天休一次,固定在每月的初十、二十和最后一天休假,称为旬休。如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的句子。每个月三旬,正好休息三次,称为上浣、中浣和下浣。浣也是洗的意思,可见旬休相当于原来的休沐。
从字面来看,唐代“十日一休沐”,看似比汉代的“五日一休沐”的假日更少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唐朝十分重视岁时节令,元日(春节)、冬至、上元(元宵节)、寒食、七夕、中秋、重阳、中和节(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春分秋分、立夏立冬、春秋二社(春社日祭祀土神,秋社日庆祝丰收)等节日都放假,一般一到三天,而元日(春节)和冬至都休假7天。这样,唐朝首创的“黄金周”概念就此诞生了。
除了“旬假”和岁时节令假外,还有定省假(相当于现在的探亲假,每3年1次)放假35天、结婚放假9天和丧假、病假。
此外,唐代帝王尊老子为始祖,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诞日称为降圣节,放假一天。而自唐玄宗开始,又将帝王的生日列为假日,先称为“千秋节”,后又改为“天长节”,休假三日。
此后,唐代帝王诞节的名称和假期,或有变化,但作为一项假日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末。
唐代的休假,据《大唐六典》和唐文宗时期的《郑氏书仪》所载,旬假与节假加起来,最多时计有100多天,约占全年天数的1/3。
宋
逢节必休
唐朝的节假日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但跟宋朝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假日最多的一个朝代,那么宋代每年有多少天是节假日呢?
宋史研究专家吴钩在《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一书中作过考证:宋人笔记《文昌杂录》里有对北宋中前期公务员休假制度的详细介绍,各种假期加起来,共有113天。
其中,元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5个大节各休假7天,合计35天;天圣节(太后生日)、夏至、先天节(七月初一)、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7个节日各休3天,合计21天;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节、天祺节(也叫天祯节,四月初一)、立夏、端午节、天贶(kuàng)节(六月初六)、初伏、中伏、立秋、七夕节、末伏、秋社、秋分、授衣节、重阳节、立冬21个节日各休假1天,合计21天;宋代每个月还有3天旬休,一年合计36天。
如此看来,生活在宋朝,真是悠游自在。
与唐代一样,宋朝的公务员也有探亲假(父母住在3000里外,每3年即有30日的探亲假)、婚假、丧葬假等。宋朝十分注重孝道,文官遭遇父母亡故,一般都要解除官职,持服三年守孝,这就是古代的丁忧制度。
上述这些是官员才能享受到的假日,寻常百姓也有休假的权利吗?据吴钩考证:在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坊场中,雇佣工人是有假日的,一年大概有60天的节假日。
元明清
假期严重缩水
元明清三朝,旬假被逐渐淡化甚至一度取消。与此同时,节假日也少多了。
据明朝《古今事务考》记载:“国朝正旦节(正月初一)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这样一算节假日共放18天,加上每月3天例假及每年休假,每年共放50多天,相比宋朝减少了一大半。据说明代假期最少的是朱元璋时代,他自己是个工作狂,因此也不许“员工”放假,一年只放假3天。
明代不仅假期少,还都集中在冬天放假,人们也没有办法进行太多户外活动,顶多就是在家里休息。其他时间,基本上就是连轴转地工作了。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翰林院的庶吉士就可以享受工作五天一休沐的待遇,国子监的学生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也会放假,不过,“学霸”毕竟是少数人。在明代,也可以请事假、病假,但是整体上来说,明代的假期还是太少。
清代基本保留了明代的放假办法,只有春节放七天,元宵放三天,冬至、端午、中秋、重阳各放一天。后来,朝廷采取了“集中放假”的方法,把冬至、春节和元宵节整合在一起,放假一个月,这么一来,可供支配的假期时间就多多了。放假的具体时间由钦天监负责,在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这4天之间选择一个吉日,届时,会把官印封存起来,称为“封印”,表示停止办公,直到一个月后才开印。
“封印”之后,学馆的学生们也跟着放假,称为放年学,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寒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