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 央视 中新
“我的爷爷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他常跟我讲起当年在前线啃冻土豆的经历。影片对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历史的再现,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更加感恩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吉林通化市市民王蔷
“孩子今天全程一直看得很认真,我相信他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对于我们家长而言,不仅是孩子在学习,我们自己也通过镜头了解那段历史的细节。”
——广州市民黄女士带孩子一起看《长津湖》
今年国庆档,以《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为代表的影片紧扣时代脉搏,传承奋斗精神,引发观影热潮。不少观众都选择在光影魅力中,感悟深厚的家国情怀。截至10月2日下午4时,国庆前两天电影票房已突破10亿元。其中《长津湖》国庆当天单日票房超过4亿元,领跑国庆电影档。《长津湖》正在上映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奋勇杀敌的壮烈故事,致敬“最可爱的人”。另一部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父辈》从小人物视角切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延续,该片国庆当日票房接近2亿元,位列票房第二位,两部电影贡献了超过90%的票房。
《长津湖》不仅刷新国庆档影片单日的票房纪录,也在同档期影片中占据排片占比、观影人次、上座率等多项数据的第一,豆瓣评分目前也高达7.6分。我们不禁要问,这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影片,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为了下一代远离硝烟,英雄们把热血融进土地。《长津湖》是悲壮的离歌,更是燃烧的史诗。”一位网友在看完影片后这样评论。
在国庆假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观看一部兼具故事性和思想性的主旋律影片,在很多人看来,有着特殊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指出,影片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无畏牺牲的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的军魂,“最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回答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打那场仗,因为‘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则认为影片展现了“家国叙事美学”,“电影中的每位战士都有对家的留恋和向往,家国叙事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长津湖》对于主题和精神的展现,并不是通过空洞的口号和说教来完成的。影片生动描绘了七连战士的人物群像,人物塑造成为影片主题表达的关键要素。
影片中,吴京饰演的伍千里想为家中的父母盖座新房,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在战争的残酷中不断成长,朱亚文饰演的梅生惦念着教家中的女儿算数,胡军饰演的雷公在英勇牺牲前唱起了《沂蒙山小调》……
这些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实现了对人性的充分挖掘,让影片中的情感表达成功“落地”,也更好地起到了提振精神力量、引发观众共鸣的作用。
□锐评
这个时代需要“长津湖”
《长津湖》上映后,曾亲历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今年96岁的老军医于芝林接受采访时回忆,当时温度接近-40℃,战士们衣着单薄只能裹被单行军;趴在雪地中隐藏,强忍严寒饥饿也一动不动。战士们大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冻掉手指、被截肢,再痛也不哭!
正是无数次像长津湖战役这样的生死度外、前仆后继、有勇有谋,才最终赢得了这场立国之战的胜利,大写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诠释了以“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抗美援朝精神。
大众对《长津湖》的期待,已不只因为电影是一种兼具艺术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一场电影、一个角色所能引领人们看到的,往往仅是冰山一角,还有无数未名的铁血深情依旧潜藏在战争的历史尘埃中,亟待人们挖掘和擦拭。
71年前,一群热血青年跨过鸭绿江,入朝对抗美军侵略,鏖战百万“联合国军”。在长津湖-40℃的战场,用生命铸就了“冰雕连”神话。
坐在影院里回望71年后的当下,电影《长津湖》里有一句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我们也应该回一句,谢谢那群最可爱的人! (央视 人民)
□点击
鏖战长津湖
长津湖,一个令美军胆战心惊的地方。1950年11月27日,在东线,叫嚣着“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美军主力进入志愿军伏击地域。闻名于世的“长津湖之战”,在当天傍晚的飞雪中打响。
担负东线作战任务的志愿军第9兵团在这里与美军第10军展开激战。紧急入朝的第9兵团官兵衣着单薄,缺粮少弹,他们向装备着最现代化武器、战斗力强大的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发起猛攻。
是役,志愿军全歼美军大名鼎鼎的第7师31团“北极熊团”,缴获团旗,完成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部队的壮举,将美军主力打退告终。战后,这面团旗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保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长津湖之战极为惨
烈,甚至被许多军迷称为“作战双方都不愿回首的战斗”。在朝鲜冬天-40℃的严寒中,缺少御寒装备的志愿军凭着“钢少气多”的精神咬牙与美军鏖战,出现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第81师第242团第5连奉命在美军撤退途中设伏。当战斗打响后,却无人站起来冲锋。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整整一个连的干部战士,全部冻死在简易的掩体中。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在整理遗物时,战友们发现了“冰雕连”战士宋阿毛的这首绝笔诗。在数十年后的今天,诗句背后的故事和精神依然让无数人泪目。
(新华网 光明网)
□讲述
老兵亲历长津湖战役
“滴哒滴滴滴滴”,“军号吹起来,哦哟冲啊!”
这串音乐,是刻在沪籍老兵刘石安血液里的记忆。1950年,刘石安参军,被编入20军59师175团2营5连。同年,朝鲜战争爆发,他所在的部队成为抗美援朝首批入朝作战部队。
刘石安说,夜晚行军,大雪齐腰深,又要爬山,不少战友落下悬崖。不能生火做饭吃,就吃草根,吃雪。千难万险,部队终于来到了长津湖,天寒地冻,土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挖反坦克战壕完全不可
行,面对美军强大火力,“没有办法,只有硬上”,30多人组成了“敢死队”,把手榴弹6个一组绑在一起,前仆后继往前冲,当来到坦克身边时,只剩下了两个人还都负了伤,“完全是踏着同志的血迹前进”,他们把手榴弹塞到了坦克的履带下,“轰”的一声炸瘫了坦克。
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在极其恶劣环境下,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战役。“我们也许什么都没有,但是有勇敢,我们一定能打败敌人。”刘石安说。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