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看展览
编前:“秋风起,蟹脚痒。”金秋
时节,正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
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的确,螃蟹看起来比较凶恶且难以食用。那么,中国古代到底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在几千年的漫长食蟹史里,古人又是如何将螃蟹进化成为一种可口的食材?文人墨客诗词里的螃蟹,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今天的《史话》就从延续数千年的这份风雅趣味里,来看看古代吃货的“修养”。
初尝滋味第一批吃蟹的人
人类最早接触的蟹当为海蟹,在古籍《山海经》中,这是一种生活在海中的神秘生物:“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可见,海蟹很早便进入了远古时代人们的视野。
到了祭祀仪式相对完备的周代,沿海地区俨然有了吃蟹的先例,海蟹甚至因为稀缺,成为了祭祀用的珍馐。汉代的郑玄在为《周礼·天官·厄人》作注时称:“谓四时所为膳食,若荆州之酢鱼,青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青州在当时是北方最重要的滨海地带,地域范围相当于如今的山东部分地区。而“胥”的意思是剁碎加酱料煮熟食用,所谓“蟹胥”,其实就是螃蟹酱。海蟹虽然稀有,但到底腥气过重,在当时调料与烹饪方法都还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人们还不能掌握去腥烹调的精髓,因此往往是将其作为蟹酱来吃。
汉时,人们食蟹的方式仍然是制作成肉酱,但技法上与周代相比更为成熟,这从《释名》里所总结的经验可见一斑。汉代人多将蟹制成蟹酱或蟹齑(jī,细、碎的意思)食用:“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肉解之,胥胥然也。蟹齑,去其筐,熟捣之,令如齑也。”
但与皇室贵胄频频食用螃蟹相左的是,这一时期的典籍却很少有夸赞蟹肉味美的话语,多为细致交代食用场合,尽言地位之尊赫与用度之豪奢。可见,当时食蟹的妙处未必在于“其味”,很可能在于“其位”,作为一种稀有难得的食材,能够食蟹本身表明的是一种身份与地位。
魏晋时期“螃蟹第一代言人”诞生
螃蟹正式成为古人口中的时髦珍馐,需要等到一个人的出生——毕卓。毕卓生活在魏晋时期,他平生有两大爱好,一好饮酒,二好吃蟹。而他之所以成为古代当之无愧的“螃蟹第一代言人”,主要是因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里的一条记载——毕茂世(即毕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看看,一手拿蟹腿,一手拿酒杯,喝一口酒,吃一口蟹,多么独特的姿势。由此,螃蟹配酒引起了很多文人墨客的模仿。
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对于螃蟹这种食品已经习以为常。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不少烹饪螃蟹的方法,除了常见的清蒸,还有醉蟹、面拖蟹,乃至用糖、盐和姜末腌制螃蟹,和我们现在的吃法已经非常接近了。
古人吃蟹花样多
唐代,人们吃蟹的花样更多了。刘恂《岭表录异》中提到两种吃蟹方法,一种是将蟹黄调味后,带着蟹壳一起烘烤或炒熟。还有一种是将蟹肉和蟹黄一起捣碎,填入蟹壳之中,淋上调味汁,上
面再盖一层薄薄的面皮,名为“蟹饦”。
至于身处内陆的长安居民,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蟹黄 (bìluó)”,类似于今天的蟹黄包。记载唐代“烧尾宴”饮食的《烧尾食单》中有一道点心“金银夹花”,是将熟的蟹肉和蟹黄放入薄饼皮中,卷成条状,再切成小段。
断面上的蟹肉雪白如银,蟹黄颜色似金,“金银夹花”之名由此得来。
而对于螃蟹,唐代文人也是不吝啬笔墨赞美。李白有名句:“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一口蟹肉一杯酒,人间有味,尽情自在。这一时期的螃蟹俨然褪去礼法上的制约,人们更加注重蟹的辛甘与肥美,因此充分调动五觉体验,不断描摹味蕾的美妙体验。
“螃蟹+酒”这一对经典搭档,在宋代依然颇得文人喜爱。北宋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的好友丁公默在不远的处州(今浙江丽水)做官,便送来几只“蝤蛑”(现代人所说的梭子蟹)作为礼物。
吃货苏轼兴高采烈地吃完海鲜大餐,写下《丁公默送蝤蛑》一诗,大赞螃蟹味美:“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经过元明清的发展,螃蟹食用方法的丰富程度已经达到相当地步,金秋食蟹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明末清初的张岱在其名著《陶庵梦忆》中提到了所谓“蟹会”。
“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在螃蟹的宴会上,为了怕螃蟹性冷,张岱和友人要对螃蟹进行不止一次的蒸煮。
吃蟹工具最多时曾有六十四件
虽是内蕴精华,然则蟹壳实在太硬,蟹肉又细碎难取,兀自低着头“撕咬”的姿态,实在有伤文雅,于是有人发明了“蟹八件”。自此,吃蟹成了赏心乐事的风雅,连明末清初的大才子李渔都忍不住赞道:“美
食不如美器。”
据记载,最先发明食蟹工具的是明代一个叫做漕书的人,不过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咬食方便,因此只创制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壳。后在此规模上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兼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的完整吃蟹工具,俗称“蟹八件”(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后来又发展为十件、十二件,鼎盛时期,甚至有六十四件之多,将器物之精细发挥到了极致。
因几十件器物的操作过于复杂,以至于开始之前,食客们不得不先看一眼“说明书”,在后世的传闻中,漕书于是顺势开设了“培训班”,专门教授人们用“蟹八件”享用螃蟹之道。只是,这样的风雅,也只有那些富贵闲人才得空细细咂摸吧!普通人吃蟹,仍以直接上手剖食为主。
宋代泉州吃货创意菜谱“蟹酿橙”
那么,古代福建人是如何吃蟹的?南宋泉州籍的林洪,在他的吃货秘籍《山家清供》里给出了答案。
有意思的是,林洪似乎很懂挖掘食材天然的风味。他不肯和庸常的厨子一般,用各种复杂的作料去抢螃蟹的风头。他认为,蟹的烹饪应以清淡为主,只要酒、醋、葱、芹简单搭配即可,否则易喧宾夺主。
如今福建人吃蟹,大多以清蒸为主,一碟子拌好的酱料蘸取调味,很有几分宋人遗风。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吃蟹,大多已经忘记了当年林洪最推崇的调味料——橙。按林洪的说法,“但以橙醋”,便可以激发螃蟹的天然味道,滋味美得无可比拟。他提供的创意菜谱“蟹酿橙”,便以橙为烹蟹的容器。
制作“蟹酿橙”时,先取一只大橙子截掉一部分顶盖,并将里面的果瓤全部挖去,只留下少许橙汁,使之成为中空的容器。之后,将蟹膏、蟹肉灌入其中,再把带着枝叶的顶盖盖上,放入小甑中以酒醋等蒸熟。享用时,配上料酒、食盐等即可。
橙子皮含有特别的芳香油。此时经热气一蒸,皮上的香味与蟹膏蟹肉相互融合,令食材又添上了橙香。而颜色橙黄的圆形大橙子,在视觉上也贡献了愉悦的体验,很有色香味俱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