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联播》予以官宣称:“这是我国首次以白皮书的形式,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和经验,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1.4万字的白皮书里,亚洲象群、大熊猫、朱鹮等“国宝级”生物悉数“亮相”,国家持续释放“生态福利”惊喜多多……
划重点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全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已经从“濒危”降为“易危”。
朱鹮由发现之处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数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
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也从180头增加到300头
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五群35只。
麋鹿、普氏野马等野外种群从消失到恢复重建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效。
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数十个国家公园、一千多个自然保护区、几千个自然公园,有效保护我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域。
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促进维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次序,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自然保护地、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用途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