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资区打造
﹃亲清家园﹄,推行便民惠企服务
N海都记者徐锡思文/图
昨日上午,泉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策划生成11329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了一批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和企业期盼事,得到中央、省委巡回指导组高度肯定。
泉州市委改革办副主任、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许友烈介绍,泉州创新性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延伸拓展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社会做好事”三大实践载体,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完成了9251个活动项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海都记者了解到,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方面,泉州聚焦教育、卫生、文化、旅游服务等民生领域,策划生成68个年度重点项目,截至9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02.7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88.39%。其中,教育医疗领域项目22个,引进清华附中、北大培文、首都师大、上海六院等高端资源;基础设施策划实施19个“聚城畅通”项目,启动“断头路”改造项目41个,完成12个停车设施项目,新增车位2815位;居住环境推动32个片区更新改造,实施城乡品质提升项目878个。
在“我为企业解难题”方面,走访企业、客商、人才近8000家(次/人),现场解读惠企政策、协调困难问题超3000件;市县筹集扶持资金50亿元,对民营企业进行“九奖八补七服务”;总结推广台商区惠企资金“掌上申领”做法,集中发布16个部门、171项奖补政策,惠企政策线上直达兑现平台上线试运行。
在“我为社会做好事”方面,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1923个,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1380支,创新推出在职党员“回家日”制度,今年来全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0多场(次)。
现场
“手指敲一敲”线上兑现奖补金上亿元
“您的这个项目按计划推进,只要在手机上操作,财政奖补资金就会直接打到你的账户上,全过程都不用跑现场。”昨日在泉州台商投资区行政服务中心,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吴先生听到工作人员介绍后,对投资扩产的信心大增。
“对企业的优惠政策,最怕的就是难申请、审批慢、发放迟和手续繁杂,现在可以手机上操作,随时看进度,会放心一些。”吴先生在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亲清家园”服务平台上的“政策云兑”功能后,满意地回去了。
海都记者了解到,台商投资区
在全省创新推行惠企政策“掌上提、在线批、直达付、全程督”服务模式,目前已通过“亲清家园”平台成功发布惠企政策236项,共受理企业申报1584家次,线上兑现财税奖补资金超1.39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商投资区还实现了“24小时响应、三天审核、秒到账”,以承诺代证明、以信用代审核、以核查代材料,让企业群众少填少报材料,动动手指线上提交、线上承诺,后台“亲清管家”24小时在线响应,符合条件的资金自动发放至申请对象银行卡,省去了层层申报和审批,资金直达企业群众手中。
社区服务线上聊 甄选贴心活动线下做
“家庭教育也要依法,全家人都要一起学,整个家庭的生活才会更幸福!”记者抵达惠安县螺城镇北关社区时,惠安县螺城中学校长骆树鸿正给社区居民开讲座。在台下坐着的几十个社区居民,很多已经有了一定年纪,但却是通过手机知道这堂讲座才来的。
“我手机上有社区的服务平台,看到工作人员发的信息,觉得应该不错,就来听一听了。”郭大妈告诉记者,平台是家里的年轻人帮忙装
的,发现不少有用的信息,还有人交流,比如有邻居在出门前,还在上面提醒大家要记得戴口罩。
北关社区在全市率先打造社区党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首创社区“党员信息化管理+社区治理”模式,给居民带来诸多便利。社区负责人介绍,为居民办实事,首先就要让他们有获得感,比如“薯花文明小站”,提供交通指引、饮水休息、失物招领、免费借阅、雨伞外借、零钱交换、手机充电、爱心物品交换等,人气很旺。
净化居住环境垃圾中转站“不臭了”
一辆满载而归的垃圾运输车,缓缓驶入惠安县城北垃圾中转站,倾倒完毕后驶离,中转站启动机械压缩垃圾,其间还有消毒水喷雾,压缩完毕并填满后,马上转运,不留过夜。
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太大的噪音,没有污水四溅,也没有闻到刺鼻的臭味;处理车间里面也都没有人影,工作人员在隔壁单独的控制室,使用电脑操作即可。“现在城北站每天能处理转运250吨,最高可达450吨,充分满足城区垃圾转运需求。”瀚蓝公司负责人林志伟说,改造之前,城北站的每日垃圾转运量仅为
80吨。
据悉,惠安县投资1.5亿元,并引入社会资本对全县16座中转站进行整合提升,全县垃圾日转运能力达到1650吨。
林志伟介绍,中转站采用高规格除臭工艺及清风系统,对产生的气体进行喷淋除味、净化排放,在垃圾压缩过程中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有效收集,实现无害化处理。配备全封闭转运车辆,实现转运过程无滴撒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二次污染,扭转了居民对中转站脏乱差的固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