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琪/文蔡凯/图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年仅17岁的吕云娥刚从福清私立惠乐生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毕业,她自告奋勇随部队一起奔赴东北的后方医院,救治从朝鲜前线回国的伤病员,一直坚持到仅剩最后一批伤病员。战争结束后,吕云娥从东北重回福建,成为福清市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退休后,热心的她又主动加入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一坚持就是整整27年。
如今,吕云娥已88岁了,她的身体已不再硬朗如前,走路也有些蹒跚。但她仍坚持每周3天在军门社区和河东社区义诊。“我腿脚不好了,走不了太远的路,但我仍雷打不动‘到岗’义诊。”吕云娥说,作为党员,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
17岁奔赴东北坚持3年救治伤员
1951年,刚从护士学校毕业的吕云娥参军后随部队奔赴东北,来到黑龙江的后方医院。吕云娥回忆到,当时的战争十分惨烈,战火已延烧到鸭绿江边,伤员源源不断地从前线送来。“由于人手紧张,伤病员多,我们一天要上12小时班,还要轮班保证有人在岗值班。”那年的东北,6月就开始穿
棉袄了,从南方初到东北的吕云娥并不适应。“大部分时间只有窝窝头吃,天气十分干燥,手和脸都干燥得像裂开了一样难受。”
吕云娥回忆说,当时战争惨烈,很多战士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潜伏在雪地里一动不动,冻伤严重,有些人只是冻到麻木,还有一些到了需要截肢的地步。“我当
27年义诊数万人帮扶12户贫困家庭
1962年,吕云娥来到福清市医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一直工作到退休。1994年,吕云娥搬到了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居住,街坊邻里得知她是儿科专家,头疼脑热时就来找她看看,而她也十分乐意为居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军门社区书记林丹的无私和大爱也感染着吕云娥,就这样,她慢慢走上了义诊之路。
今年已是吕云娥坚持
义诊的第27年,这27年间,她接诊了数万人次,社区的大街小巷中都留下了这位老人的足迹,只要居民一句话,她都会亲自上门查看。本该安享晚年的她,依然忙碌于行医问诊。而每到固定的义诊时间,社区的老人家都会习惯性地来到义诊地点,找吕云娥医生量量血压、聊聊近况。
等到军门社区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后,吕云娥又第一批签署帮扶协议,
每月寄500元生活费、自掏腰包购买药物……近20年来,吕云娥先后帮扶了12户贫困家庭。
有一次,吕云娥结对帮扶家庭中的妻子得了肺炎。吕云娥立马上门查看,发现病人已出现嘴唇发紫,便立马打车将她送到了医院,并马上联系自己的学生接收病人。没想到,到了医院一查,病人肺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所幸及时治疗得以痊愈。
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这些战士没有在敌人的枪炮下牺牲,就更不能让他们在我们的手中死去。”
就这样,吕云娥在后方医院坚持了3年,直到战争结束,1954年仅剩最后一批伤病员,救治工作收尾,吕云娥才离开后方医院,来到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儿科专业。
“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如今居住在河东社区的吕云娥,把义诊服务也带到了河东社区。26日上午,记者在河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见到了正在为居民们义诊的吕云娥。“吕医生,杨姐今天身体不舒服过不来,她让我跟你说她最近睡得不好,请你有空时给她打个电话。”得知97岁的杨阿姨最近身体有些不适,吕云娥立马表示一会就亲自去看看。
杨阿姨的家人连连摆手说太麻烦了,但吕云娥仍坚持一定要上门把脉,查看症状。
社区居民与记者谈起吕云娥,有些人说她亲切,有些人说她智慧,而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大爱”,“只要她能做到的,她都来者不拒,出钱、出力,并且一直坚持这么多年”。
“现在我身体不好了,
有关节痛、慢性心衰,走起路来胸闷气喘。”即使这样,义诊也从未停止。“我是一名党员,我学医是国家培养的,如今我虽然早退休了,但在为人民服务上,我永不退休。”如今,吕云娥还带着她的学生庄医生一起为居民义诊,“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尽我的一点微薄之力,用我积累的临床经验,让更多居民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