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3版:区县聚焦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南安“三三工作法”解群众“急难愁盼”

N海都记者 杨江参通讯员 林志东陈鑫炜 黄瑜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南安市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社会做好事”等主题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采用“三三工作法”,明确“办什么、谁来办、怎么办”,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截至10月22日,南安全市766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已完成693个,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各级媒体的宣传报道。

第一个工作法——“三条渠道”摸实情

第一个渠道,领导带头访民声。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实地走访、调查研究,收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目前,南安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调研走访和一线办公16000多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挂钩办实事项

目698个。

第二个渠道,党员一线察民情。南安通过深入开展“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在村(社区)推行“共产党员户挂牌亮身份作表率”引领示范行动,引导基层党员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作出承诺

事项3万多项,建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315个,党员志愿服务队伍350支。

第三个渠道,热线平台集民意。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灵活设立专题热线,有针对性进行数据分析研判,破解群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如设立

12345疫情防控热线专题,目前共受理疫情专题工单2673件,及时查阅率、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为100%。据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12345平台收集到的群众诉求24504件,已办结24504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8.68%。

第二个工作法——“三方联动”办实事

一是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办好全局事。南安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实践活动组侧重以“统全局、抓重点”入手,健全项目征集机制和分析研判机制,面向全市分期分批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从中梳理下发市级“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目前,项目库已征集项目766个,其中八大领域重点民生项目385个,其他惠民利民项目381

个,下发第一、二批市级“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75个。

二是市直单位呼应诉求办好民生事。市直各单位侧重以“小切口、广覆盖”入手,对群众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实施推进一批直接造福于民的项目工程。如,市政协在全省试点建设“关注民生事 有事好协商”基层协商平台,

得到省市政协领导的充分肯定;统战部率先在泉州为台胞群体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做法被省上推广;行政服务中心推动数字赋能,在全省首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智慧导办,经验做法被泉州转发,等等。

三是镇级层面直面群众办好现实事。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以群众“身边事、急切事”入手,发挥直面基层、直面群众优势,

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级党组织进村入户,广泛收集社情民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身边事,梳理建立本级“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库,聚焦群众急切需求。据悉,目前,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已梳理八大重点民生领域办实事项目269个,其中提高生活品质项目94个、推进乡村振兴项目93个、基层治理工作项目25个。

第三个工作法——“三大机制”抓实效

挂钩推进,两办督查室督办落实,今年全市为民办实事投入近10亿元,深入实施12件6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已提前完成19项。

三是“征集+宣传”机制。建立典型案例征集报送机制和融媒体中心、新媒体“1+28+N”联动宣传机制,南安广播电视台、《海丝商报》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专栏,营造办实事浓厚氛围,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微信公众号刊发解决群众身边事的宣传报道,及时呼应群众诉求;加强媒体通联工作,向上级媒体推送“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截至10月22日,南安市级媒体已刊发相关报道396篇,泉州级媒体播发相关报道134篇,泉州市级以上媒体播发相关报道134篇。

一是“会商+跟踪”机制。南安通过建立周会商机制和半月进度跟踪机制,研究确定每周“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工作任务,分析研判办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及需协调解决事项。目前,已召开会商会议31次,协调推进市级75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提前完成46个,全市766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已完成693个。

二是“督导+督办”机制。制定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督导项目清单,由市委党史学习教育13个指导组根据对应指导单位开展督导,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全市385个八大领域重点民生项目完成323个,381项其他惠民利民项目完成370个。制定实施专项活动项目清单,由市领导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