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唐明亮/文包华/图
作为十大省级样板工程之一,福州苍霞新城全方位景观综合整治工程已启动,项目将力争年底完工(详见海都报10月26日A01版),实现宜居到乐居的过程。随着项目启动,小区的原住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激动与期盼。
缘何激动?一张张旧时苍霞的老照片被翻出,棚屋区、木头房、纸糊墙壁,夏不防暑、冬不御寒,还怕火、怕雨……这一幕幕场景,成了他们心中一段深刻的记忆,也是“纸褙福州城”的一个典型缩影。在外人看来,苍霞新城不过是一个有些年头的小区,但对于小区的原住民来讲,这里的转变已是天差地别。
缘何期盼?20多年过去了,苍霞新城已成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跟不上需求等问题日益凸显,此次改造,苍霞新城将再次迎来“蜕变”。
苍霞新城“蜕变”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海都记者就带您走近旧时苍霞棚屋区原住民,了解他们此前的“纸褙”生活。
回忆棚屋区的蜗居生活怕水更怕火
满是黑压压的密集房,狭小的屋子空间……原住民提供的多张老照片,苍霞棚屋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密集、拥挤。
对于当年苍霞大面积棚屋区形成的历史原因,老苍霞人林雄曾经介绍,因为靠近闽江,每年洪水季节,靠做木材生意的闽江上游(南平)一带,就会顺流冲下很多木头,大家就捡了木头搭盖房子。又因为人口密度大,造就了棚屋区的蜗居生活:有的一家三代四代甚至好几户人同住一屋;有的架子床上层下层睡着两代人,大家都只能煎鱼似地侧身躺着……
“棚屋最大的特点是一幢挨一幢,你支撑着我,我支撑着你,虽然破旧倾斜,
每年被水淹风刮,但就是倒不下去。”老苍霞人卢继承曾经回忆,每当洪水季节,附近如果有人办酒宴,吃酒的人往往坐在凳子上吃着吃着,腿越缩越高,最后变成了蹲在凳子上吃。而站在水中作业的厨师不得不加快做菜速度,东西不能浪费掉,等到最后一碗甜汤,大家就打包,一手提着鞋子,一手领着酒包,蹚着水往家里跑。
林萍是名“85”后,她儿时就是在棚屋区内度过的,老照片也勾起了她的回忆。她说,过去的苍霞棚屋区覆盖了原大公、三捷、蓬埕、一枝、潭尾等居委会。她家就住在三捷透附近的棚屋区内,房子虽有两层,但是3户人家一同居住。她
只能和父母挤在一间房间里,一到下大雨,房内也会下起“小雨”,住起来很不舒服。
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夏天和冬天。夏天天气热,木头又吸热快,白天在房间里非常闷热,根本待不住。而且木头极易着火,每到晚上睡觉时,住户们都担惊受怕。“房子太密集了,一旦一家起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林萍回忆,在夏天的每个晚上,她的父亲都会采用泼水的方式,给木头降温,避免火情发生。而在冬天,由于木头透风,各家各户都用报纸、纸张将木头墙糊起来,但御寒效果并不明显。
与林萍有同样感受的,则是在苍霞棚屋区住了48年的郑金发,他今年已近80
岁。郑金发介绍,其父亲是跑船的,以前一家人都住在船上,自己小时候在苍霞附近码头长大,那时候船上的人家,大人白天出去跑船,小孩则是交给亲戚照看。担心孩子在船上会调皮到处乱跑掉进水里,小孩子身上都会绑着绳子,相当于现在汽车的安全带。1952年,父亲带着一家人搬上岸,住进了棚屋区。
“过去自家的房子是既当仓库,又当房间,30平方米的房子要挤下4口人。”郑金发回忆道,1984年由于邻居家里办酒席引发火情,大火蔓延一连烧了多套房子,他家也被烧了,好在家人并未受伤,但房子被烧后,一家人不得不先暂时挤住在亲戚家里。
棚改“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
“那时候棚屋区的住户,都希望能有一个大一点的新房子,我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林萍直言道。
2000年,福州全力推进旧改(棚改)工作,苍霞棚屋
区改造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第一批名单。2000年7月10日,苍霞棚屋区正式动迁。仅仅一年时间,这个当时福州市最大的棚屋区就改造成为一片新城,苍霞新城41栋住宅楼拔地而
起,片区面貌焕然一新,3441户、9511人回迁新居。
从老旧棚屋区到花园式城市小区,从简陋拥挤到安居乐业,棚屋区原住民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那年,林萍一家也搬进了苍霞新城的
新家,她家里分配到了75平方米2房半户型的套房,她的心愿也终于实现了。“那年我正在上初二,虽然自己的房间只有小半间,但真的是格外开心。”林萍说,新房打开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蝶变全面提升小区居住品质
20多年过去了,苍霞新城已成为老旧小区,历史违建多、停车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跟不上需求等问题日益凸显,居民也盼望小区能够开展全方位改造提升。
今年9月,福州苍霞新城全方位景观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据了解,苍霞新城全方位改造提升项目致力于打造全市首个老旧小区改造3.0版本样板,在外立面、管网、景观改造的基础上,引入托
幼机构、四点半课堂、长者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图书馆等,全面提升小区居住品质,实现宜居到乐居的过程。
此外,小区还将以苍霞、连家船为背景,辅以青红砖为主体打造浮雕背景墙,打造“连家记忆漫游带”,实现苍霞文化、连家船文化传统的有效传承。
林萍说,对于小区未来的变化,居民们都充满着无比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