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人的生命有终点“美的历程”无尽头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去世;代表作有《美的历程》等,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22年前曾来福州讲学

2000年12月底,李泽厚先生作客晓风(晓风书屋提供)

N海都记者刘露 宋晖

昨日传出消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于美国科罗拉多时间11月2日清晨7时(北京时间11月2日晚间)逝世,享年91周岁。

对于大师离世的消息,不少人表示一时难以接受。这位学界知名的大师,曾于2000年受邀来到福州讲学。

美学大咖《美的历程》影响了几代人

李泽厚先生,湖南宁乡人,出生于1930年,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曾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

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李泽厚的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

很多读者都是通过《美的历程》接触到李泽厚的,该书共十个部分,通过“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

“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以时间脉络串联起中国数千年的文学、绘画等各类艺术,并作了概括和整体的美学把握。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于1981年首次出版。进入21世纪,《美的历程》依然一版再版,仍是各大高校图书馆里借阅数量最多的美学著作之一。

读者回忆李先生“极温和儒雅”

晓风书屋创始人许志强称,2000年12月底,李泽厚夫妇从美国回来,晓风邀请他们游览武夷山,顺道到福州、泉州和厦门的晓风书屋与读者见面交流,到福建师大和厦门大学与师生座谈。

据晓风书屋的另一位

创办人张卫平介绍,“讲座座无虚席,师大学子挤破头,只为一睹大师风采。”讲座结束后,李泽厚先生参观了三坊七巷,并到屏山晓风书屋与读者互动。

徐丽瑛是李泽厚的粉丝,当年作为海都报记者,有幸在晓风书屋见到

了自己的偶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徐丽瑛至今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我念的是中文系,上大学时,我们就人手一本《美的历程》,美学老师每次讲这本书,也是带着十分敬仰的心情。”

徐丽瑛回忆说:“能和

大师面对面,感觉机会很难得。那天,李先生系着红色围巾,打了个很好看的结,整个人看起来十分儒雅。”

“人的一生有终点,美的历程无尽头。”一位读者说,相信李先生只是换了一个时空,去继续研究关于美的一切。

□链接

李泽厚的四个“静悄悄”

在学术领域,李泽厚是一位哲学大家。平时,他“率性而为”,但又十分谦虚低调,“我没有那么多故事,一生简单平凡”,“书就是人,人就是书”。

“有人说我性格孤僻、骄傲,不爱与人交往,不懂人情世故。”李泽厚不掩饰这些评价。

他将这种性格里的特征归结于A型血的外显:性急、失败和挫折感强,不善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等。

他曾说过,自己有四个“静悄悄”,包括静悄悄地写:一生从没报过什么计划、项目、课题,出书或发表文章之前从不对人说。还有“静悄悄地读”,“我有一群静悄悄的认真的读者,这是我最高兴的”。

他曾如此谈论自己的作品,“我的书既没宣传,也没炒作,书评也极少,批判倒是多,但仍有人静悄悄地读,这非常之好。我非常得意。”

另外两个,则是“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在《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2011年谈话录》中,他提到,近十年,自己的“三不”(不讲演,不开会,不上电视)基本上执行了。

“我说过,对弟、妹,病重也不报,报病重有什么意思?牵累别人挂念,干吗?静悄悄地健康地活好,然后静悄悄地迅速地死掉。”对待生死,他的态度极为豁达。

“当然,这也纯属个性,我非常欣赏、赞同别人热热闹闹地活着、死去。我不参加对自己的祝寿活动,但愿意参加或欣赏别人的祝寿活动。”李泽厚曾如是说道。

他曾在课堂上说,“去掉岁数,我比你们没有更多优势。我读过的书忘记了,你们读过的书我还没有读。”同时表示:“最喜欢看到学生反驳老师。”     (中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