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福建两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布局完成,形成了域内互通、域外互联,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前列的省份,福建交通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80%的陆域乡镇实现30分钟便捷通高速,农村公路新建1.2万公里;已建在建铁路覆盖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福州厦门双双迈入地铁换乘时代;伴随着闽江水口水电站枢纽坝下水位治理与通航改善工程船闸主体工程的完工,闽江黄金航道将再次惠及流域人民。条条大路通福建,福建大路通全球,通达全球的交通助力福建高质量发展。
坐着高铁看福建“全福游,有全福”成时尚
今年11月13日上午,中国首条跨海高铁——新建福厦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成功合龙,这意味着新建福厦铁路关键控制性节点已顺利打通。新建福厦铁路建成通车后,福州、厦门两地将实现“一小时生活圈”。
地处丘陵,地势起伏不平且岛屿众多,福建曾被认为是一个“最不可能建成铁路”的省份。1957年鹰厦铁路建成,福建从而迎来了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此后,福建的铁路建设日新月异。
2013年,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开始动工建设,2020年12月26日,福平铁路开通运营。铁路通车以后,改变了平潭人的出行方式,每天约有7对左右的动车及高铁从福州开往平潭,用时仅30分钟左右。
岛上的居民可以通过公交接驳车,实现“公交+高铁”的便捷出行。记者了解到,高铁开通以来,平潭新增和调整的公交线路达到20条,满足了平潭及各岛屿直接高铁出行的需求。从平潭坐高铁出去看世界,再也不是一个梦想,而是现实。
平潭的高铁梦只是福建建设铁路动脉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南三龙铁路、衢宁铁路相继通车,福建新增了583公里的铁路运营里程,其中高快铁路新增338公里,不少县级行政区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此外,福建9个设区市动车已实现了高快速铁路环形运营,只需要坐上高铁,福建的美景便可以尽收眼底,“全福游,有全福”成为新时尚。
货轮往来闽江“黄金航道”将再现繁华
今年10月28日,伴随着闽江水口水电站枢纽坝下水位治理与通航改善工程船闸主体工程的完工试通航,闽江航运迎来历史性的复兴时刻。11月12日,南平闽江航运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福建货船从南平出发“通江达海”的愿景又更近了一步。闽江航运公司的成
立,也代表着“黄金航道”即将步入正轨。也许在明年,千吨货轮就可以往来出现在闽江流域,再现昔日繁华。
福建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林跃告诉记者,未来,闽江南平至福州段年通航能力预计达1400万吨,每年可为闽江流域过往船只节
约运输成本近14亿元。将解决水泥、钢铁、化工、造纸等行业铁路货运资源紧张,以及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福建港口群在全国的地位更加显著。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新增5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新增26个,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6.21
亿吨,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均超过台湾。
不仅如此,一批航道工程也相继竣工。厦门港主航道扩建四期工程、湄洲湾40万吨级深水主航道等,改善航道里程373公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初见成效,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14位。
打造“211”交通圈 智慧交通融合发展
今年8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对“十四五”的福建交通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着力打造“211”交通圈,即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圈1小时通勤,设区市至所辖县、各县至所辖乡镇1小时基本覆盖。建设三纵六横两
联交通网,综合交通运输力争完成投资8300亿元,铁路营业里程超5000公里,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1.3万公里,85%陆域乡镇实现30分钟内便捷通高速。
到2035年,福建省将建成交通强国先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和两岸往来的便捷枢纽基本建成,建成“福建211交通圈”,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
物流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未来5年,福建将全面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交通走廊经济带”“临空临港枢纽经济区”等,努力打造厦门和福州机场综合枢纽、“丝路海运”国际物流大通道、轨道交通+TOD等示范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
福建还将在智慧交通方面实现融合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的数字化采集体系、网络化传输体系、智能化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和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实现新突破。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资源深度开放共享,应用更加广泛智能,“智慧交通云”建设将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