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N新华 环球时报 参考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16年,北约多国在立陶宛举行联合军演(资料图)

编前立陶宛政府日前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多次劝阻,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背弃立陶宛在两国建交公报中的政治承诺,性质极为恶劣。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和坚决反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

这只是立陶宛近期一系列反华行径的最新一例。作为一个人口仅280万的波罗的海小国,立陶宛屡次冲到反华一线。这个东欧小国为何如此激进,甘当反华“炮灰”?其一次又一次挑战中国核心利益,有没有美国的怂恿默许?其反华操作会不会影响到中欧合作大局?  (刘虎)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台独”是死路一条,任何妄图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都不会得逞。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立陶宛想与“台独”分裂势力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乃是逆历史大势而动,其结果不过是螳臂当车,注定失败。立陶宛罔顾国家信誉,背弃其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性质极为恶劣。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

——新华国际时评

甘当反华炮灰立陶宛图个啥

历史因素

惧俄心理致长期亲美

立陶宛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后于2004年加入北约和欧盟。由于历史恩怨等因素,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对俄疑惧心理突出,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长期采取亲美政策,对俄态度强硬。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立陶宛人更是人人接受军训,准备好国家一旦被“入侵”就上战场。另外,立陶宛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与俄罗斯的东正教不同,在宗教流派上更加偏向西方。

对俄罗斯的恐惧,再加上中俄关系的拉近,促使立陶宛在外交政策方面作出近乎偏执的选择。在中美关系发生变化前,立陶宛对华政策相对比较务实,中立关系曾长期保持稳定发展。随着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打压政策,立陶宛的对华政策逐渐走偏。特朗普执政期间,立陶宛开始在一些涉华问题上随美国起舞,如支持美推出的“清洁网络”计划。

2019年2月,立陶宛安全

部门在报告中将中国称为“国家安全威胁”。立陶宛总统瑙塞达2019年7月表示,不支持吸引中国投资参与克莱佩达港口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投资“可能会威胁立陶宛国家安全”。

2020年10月,立陶宛举行议会选举,中右翼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人党主导的执政联盟上台执政,随后立陶宛对华政策风格明显转向激进。拜登政府上台执政后,打着共同价值观等旗号拉拢欧洲等地区国家组建反华联盟,立陶宛成为欧洲国家中的反华急先锋。

今年以来,立陶宛反华操作不断。立议会2月通过有关退出“17+1”等决议。5月20日,立议会通过决议,干涉新疆问题。随后,立外长兰茨贝吉斯宣布正式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17+1”机制,并高调号召其他国家“跟进”。10月,立陶宛国防部宣称中国手机“内置审查功能”,建议消费者避免购买,已购买的“要尽快处理掉”。

高层偏执总统总理亲美反中俄

“中国距离立陶宛足够遥远,将中国列为威胁是十分荒谬的。但是,立陶宛领导人出现了偏执狂,这种距离就显得微不足道。”俄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专家梅日维奇称,立陶宛其实没有真正的外部威胁。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刘作奎也表示,新一届立陶宛政府主要由中右翼政党组成,意识形态偏保守,与前任政府务实的风格相比有所变化。

2019年5月,立陶宛举行总统大选,独立候选人、经济学家瑙塞达击败当时的中右翼党派候选人希莫尼特,当选立陶宛新一届总统。

2020年10月立陶宛举行国会选举,希莫尼特成为立陶宛新总理。而立陶宛外长兰斯伯格斯作为该国第一任总统的孙子,在立陶宛政坛的影响力无人可比。这三人的共同点就是亲欧美、反中俄。

瑙塞达宣称必须与北约和欧盟保持密切配合,并让美国加强立陶宛的军事力量,以达到威慑俄罗斯的目的。

希莫尼特将俄罗斯生产的“卫星V”新冠疫苗称为“俄罗斯用来分化和统治世界的武器”。

兰斯伯格斯2020年写了一篇题为《立陶宛是时候做出抉择了》的文章,批评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

美国因素打反华牌来讨好美国

专家认为,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拙劣表演背后有美国的怂恿默许,其一系列反华操作都与美国有直接关系。

首先,立陶宛迫于压力完全倒向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以来,欧洲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压力加大。对美需求甚多的立陶宛政府选择倒向美国,配合拜登政府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和对华进行战略竞争。

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赵会荣认为,中东欧国家承受着拜登政府和美国盟友越来越大的压力,被要求减少甚至终止与中国的合作。正是由于这种压力,立陶宛政客将中国称为“安全威胁”。

其次,立陶宛政府急于向拜登政府示好。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与西欧国家因军费、贸易等问题龃龉不断,而将重心转向中东欧,加强在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军力部署,提升对中东欧的全方位支持。拜登上台后,美国将与法德等西欧大国的协调合作作为重点,对中东欧的重视度下降,

不仅未落实特朗普政府对“三海倡议”的投资承诺,还在“北溪-2”等关键问题上跟中东欧国家唱反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杨博文认为,中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视俄罗斯为心腹大患,依赖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北约在立陶宛驻军,经常在波罗的海地区举行以俄为假想敌的军演。在克里米亚入俄、乌克兰东部持续冲突、白俄罗斯局势动荡等背景下,立陶宛等国愈发担心俄罗斯恢复原苏联时期的势力范围,对美安全需求有增无减。

专家指出,立陶宛将其外交政策与美政府利用台海问题遏制中国的战略重点相对接,企图通过打“台湾牌”提升自身在美战略中的地位,竭力讨好美国,促使美国重视其需求。

在立陶宛8月宣布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后,中国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向立陶宛表明态度。此后美国唯恐立陶宛“退缩”,一个月内3次公开表态支持立陶宛。

立陶宛曾是东欧大国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立陶宛在历史上曾称霸欧洲。16世纪中期,立陶宛与波兰联合组建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是当时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后来国力衰退,逐步沦为附庸国,遭到吞并。一战时,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恢复独

立。二战后,立陶宛在苏联支持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恢复独立。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目前立陶宛在政治军事上都属于西方阵营的一员。

影响几何 对中欧合作影响不大

专家认为,立方反华行径严重侵犯中国利益,极大损害中立合作。立方投机行为或许能在短期内引起美方重视,但考虑到美国将战略重心放在印太地区、试图稳住俄罗斯以加强对华战略竞争,立陶宛到头来只会得不偿失。

中方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争取实现未来5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双方农业贸易额增长50%。

专家认为,中立关系对中国-中东欧国家整体合作、中欧整体合作影响不大,因为立陶宛在整体合作中的重要性有限。

赵会荣说,鉴于其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和全球影响力,立

陶宛退出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影响有限。据中国商务部数据,去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与立陶宛的贸易额占比还不到2%。

杨博文认为,中立关系趋冷对中欧关系不会产生实质影响。一是立陶宛体量有限,在欧洲声量有限,难以影响欧洲舆论。二是欧洲其他国家与立陶宛的观点立场不尽相同,不会轻易跟风。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无意伤害对华合作关系。三是立陶宛单方面宣布退出“17+1”、打“台湾牌”并非中国压力所致,而是其为获取美支持的主动行为,因此其他国家没有跟进的必要。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