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刘薇吴日锦林良标文/图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其中,泉州府文庙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主要文化古迹之一。为了让孩子们对非遗有更深刻、直观、全面、系统的认识,11月14日上午,30名海都小记者拉开了一场特别的“非遗在泉州——府文庙研学之旅”。
穿梭千年与历史对话
海都小记者: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潘山校区四年1班谢宛孜指导老师:谢希灵
穿过新门街的喧嚣,我们走进一座静谧的寺庙——泉州府文庙,一座穿梭千年旅行的寺庙。
我们从左侧门进入寺庙,中门一般不开放,除非重要祭典或重要人物来访。一进门,就看到一座石板桥。原以为这只是一座普通的石桥,老师却让我们过桥时数一数脚下有几条石板。我们边走边数,跨过最后一条石板时,刚好数到72条。
为什么是72条呢?这时老师才告诉我们,72条石板代表
72贤人,是孔子比较出色的72名弟子。老师让我们观察桥中间的一处缺角,告诉我们孔子有个很有才能的弟子叫颜回,可惜在跟孔子辗转诸国时不幸去世,这处断桥便代表颜回。
跟随老师,我们来到燕尾脊古屋。这间房屋有个屋檐像燕子的尾巴,因此得名“燕尾脊”。走进屋内,你会发现一堵特别的墙,是由方形石条穿插砖块砌成,它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出砖入石”。相传,明朝时泉州大地
震把这房子震塌,人们重新建房时,发现砖头和碎石块都混起来了,只能把碎石块和砖头混着砌起来。结果建好的墙红白相间,甚是美观且坚固,因此还有了“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的名句。
当天,我们还瞻仰了孔子像,参观了大成殿等历史建筑。
这是一场十分有意义的历史对话。原来,只要用心去触摸,去感受,你会发现,历史就在我们眼前。
出砖入石燕尾脊
海都小记者: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六年1班 王均匀 指导老师:钟云鹏
11月14日,海都小记者来到泉州府文庙。一跨进大门,一眼望见大成殿。殿前摆着香炉,两棵绿树矗立两旁,搭配白色的石阶与石栏。走进殿内,5位大学者笑眯眯地望着我们,正是孔子与他的4位爱徒,孔子坐在最中间,留着大把长胡子,庄严而儒雅。左右两边墙壁上还画着72贤人,姿态神情各异。殿内的天花板与房梁描绘
着几百幅惟妙惟肖的清代彩画,有龙有凤有麒麟,还有各种奇花异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讲解员告诉我们,传说,明朝万历年间,闽南一次大地震后,灾民们在一片废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重新建造家园。有趣的是,这本是就地取
材、废物利用的无奈之举,却在无意间产生了一种红砖白石色彩对比强烈的残缺之美,一种人造却又顺其自然的不规则之美,这也就是“出砖入石”的建筑风格。
从这次活动,我了解了泉州府文庙的悠久历史,欣赏了闽南古建筑的艺术之美,我为我的家乡——“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感到自豪。
府文庙建筑中的儒学文化
海都小记者: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六年1班方雪瑾 指导老师:钟云鹏
建筑,始于人们平时生产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11月14日,海都小记者们来到泉州府文庙,寻找隐藏于建筑中的秩序之美。
府文庙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气恢宏。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古代建筑特别崇尚对称、稳定之美,主次分明,左右对称。这一点在泉州府文庙的建筑中表现特别突出。它的建筑数量众多,但是主从有序,整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
总体布局由两条轴线组成了以大成殿为核心的庙、学两组建筑群。
泉州府文庙作为儒学的载体,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大成门、金声门和玉振门,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并与孔庙中心的大成殿相呼应。泮池上石桥有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门七十二贤人。
同时,中华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泉州分会场就设在文庙中心,现
代科技与历史传统在这里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每年的祭孔典礼、入学礼和国学讲堂等活动,在传播儒学思想的同时,使人们更直接、更近距离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遥想当年在爸妈陪伴下参加府文庙的入学开笔仪式,仍历历在目,激情澎湃。
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小记者们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对先圣孔子的景仰之情,漫步在宁静祥和的府文庙,似乎在古老与现代中穿梭。
府文庙里典故多
海都小记者:泉州市立成小学五年3班洪书晨 指导老师:迟也
今天,我们游览了泉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府文庙。现在,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座泉州儒家文化的圣地。
一进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幽深的泮池。池中的鲤鱼,时而歇息,时而蜂拥而上,争抢着岸上小孩撒下的鱼食。泮池之上,有一座石桥,名叫泮桥,桥上一共有七十二条石,寓意为孔门“七十二贤人”。
我们沿着泮桥鱼贯而入,走
进府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一名取自孔夫子“大成至圣先师”的尊称,它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整座大殿古香古色,宽七间,深五间,中央竖立着五座雕像,分别是孔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以及述圣子思。我们在庄严肃穆的孔子塑像前行礼。经过五圣雕像,就可以看到古代的乐器和开笔石了。相传,古时候,儿童在开笔礼这天,要在开笔石上
写下人生的第一个字,由此开始读书生涯。
走出大成殿,我们来到了崇圣祠前的空地,老师指着屋顶的檐角跟我们说,这就是闽南特色建筑“燕尾脊”。燕尾脊的屋顶是月牙状的,脊梁尾端分开,像燕子的尾巴,所以叫燕尾脊。
一上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府文庙的典故和闽南特色建筑的由来。我想,我们要学好知识,传承和发扬好伟大的中华文明。
古朴的府文庙
海都小记者: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五年6班林子淇 指导老师:迟也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这不,作为一名海都小记者,今天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泉州府文庙。
进入府文庙,走过大成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来到泮池,池中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钻入水中,激起一串串小水珠,甚是可爱!
走着走着,来到了大成殿。正殿的外观以红色为主,屋檐上雕刻着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龙,殿外矗立着两根大柱
子,叫做盘龙檐柱,它们像两位守门神守护着大殿。步入大成殿,一眼就看到一尊高大的雕像,这就是著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我向他深深地鞠了个躬。
府文庙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我们的文化遗产越发丰富多彩,有待我们日后去探索、学习。
游文庙 感史学
海都小记者:泉州市实验小学四年8班 张博贤 指导老师:兰巧茹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这说的不正是府文庙吗?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进府文庙门,就看到泮桥。它长26.6米,宽3.6米,由七十二条石板组成,隐喻七十二贤人。桥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下一站,我被独特的建筑风格——燕尾脊深深吸引。它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常使用的建筑形式,由正脊
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一分为二,就像是燕子尾巴一样,壮丽出彩。
接着映入眼帘的是红白相间的墙体构造,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出砖入石”。相传,古代人民在灾后重建的困境中,用倒塌的房子残存的砖石瓦砾重建新居,将它们糅合起来,有规则地混合砌筑。用这种方式砌墙,不仅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
伴随着日落,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府文庙。
记泉州府文庙
海都小记者:泉州市实验小学六年1班黄嘉宝 指导老师:肖鑫萍
进入府文庙,空气中似乎弥漫着古色古香的味道。老师告诉我们,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后来一度迁址,直到北宋大观三年迁址至现今的涂门街,南宋年间才又进行了重建。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泉州府文庙是南宋时期的遗存啊。
我们跨过大成门,看到了泮池。泮桥架在池中央,桥长26.6米,宽3.6米,由七十二块石板搭砌而成。传说,
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颜回的弟子不幸因病早夭,所以泮桥的第四块石板中有裂缝,是为纪念这位弟子。
接着,我们来到了大成殿。殿内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柱梁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梁上的彩绘雕龙画凤,构思精巧;顶两端的燕尾脊更是别具一格。
时间过得飞快,参观结束回到了书院,我却还沉醉其中……
儒·文庙
海都小记者: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六年2班苏子安 指导老师:肖鑫萍
见儒,汝首思为孔圣人否?文庙内,步履匆匆,声回静地,乃一众童生也。吾何处?于其中。
先至大成门,左右两小门。一曰金声,一曰玉振。双门以石制,观之清静心脾。入见有泮桥于泮湖上者。传曰:“此地三千石,桥七十二。”“三千石”为孔圣人三千门生,“七十二”意孔圣人七十二贤弟人子者。绕池行,榕根起,风过,似圣人抚顶。
泮桥后,有殿曰大成,殿外立一鼎,有清香数支。观三门,有蟠龙柱八,其者惟妙惟肖,仿若天龙下凡,盘伏此殿,身绕祥云。吾崇儒,入殿时掌心合内,左后右前,连拜三遭。起首,见孔圣人坐于堂中,双手儒式,吾
又拜三遭。见左右,各有两像,右有颜子墨子,左乃曾子孟子,称“四亚圣”。其上乃斗檐勾角,各块互嵌,石木合柱顶天立地。
转入一地,见燕尾脊。民间传:妃子于皇室,锦衣玉食,金做堂、玉为马,亦不乐。问丙之,曰:“吾乡暴雨屋反随,易渗水。吾忧乡,亦忧吾亲!”圣上当准其乡可以燕尾脊排水。吾视之,其脊状似剪,如燕尾。
出砖入石谓为物?吾虽不知,但见其码砖,以石隔之,窃以为“出砖”乃以砖做墙,“入石”以石隔砖固之也。
孔庙,儒也。儒为人信矣。吾爱府文庙之儒风,亦喜大成殿中贤人!
每一处都藏着一个故事
海都小记者:泉州市丰泽区云谷小学四年1班黄晨璐 指导老师:刘晓妍
鲤城区百源路上坐落着一座古庙——府文庙。
跨进府文庙大门,便见一池碧水。带队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泮池。我们在围栏上探望,泮池水波盈盈,阳光洒落,像给水面镶上了金色鳞片,很是好看。池水上方横着泮桥,老师说,这座桥是用七十二块石板造成的,代表着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徒。泮桥的尽头两侧有两棵古榕,就像两名守卫,保护着泮池这位娇俏的姑娘。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成殿。在老师的指
引下,我们抬头看向大殿顶部。老师告诉我们,整个大殿的建造没有用到一枚钉子,尤其是大殿里的柱子结构独特,上面是木头,下面是石头,这跟平常看见的石柱完全不一样呢!大成殿的正中间摆放着一尊孔子塑像,他的表情威严中透着慈爱。
最后,我们来到偏殿的一处空地。在老师的解说下,我们认识了“出砖入石”的石屋构造以及“燕尾脊”的由来。
府文庙的每一处都藏着一个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真好,收获了许多知识
海都小记者: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四年2班 陈彧宣 指导老师:刘晓妍
已是冬季,却艳阳高照,如同我们外出研学的心情,喜悦而火热。上午,我们紧随带队老师,来到了府文庙。
跨过砖红色的门槛,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拱起的半圆弧形石桥。这座桥叫“泮桥”,用72块石板搭建而成,主要为纪念孔子的72位贤徒。泮桥下有一池塘,叫“泮池”,泮池呈半月形,池水清澈,游鱼嬉戏。
接着,我们走进大成殿。正中是一尊孔子雕像,我伏地而跪,朝着孔像拜拜,期许着学习成绩能够更上一层楼。
这时,老师召集我们来到大殿中央,我们抬头往上看,不禁惊叹:“哇!”在老师生动的解说下,我们认识了这些色彩斑斓、纵横交错的宋代木结构。大殿主要由48根巨大的柱子
承托而起,柱子采用了上木下石的结构,非常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房顶在建造时没有用到一根钉子!
最后,我们来到一处阴凉处,空地两侧有两面墙。你可别小看这两面墙,老师说,它们采用了出砖入石的房屋结构。
不经意间,我抬头一望——呀!屋角并不是平整的墙线,而是线脚向外延伸,岔开两个小脚,像极了燕子的尾巴。原来,这种房顶构造叫做“燕尾脊”。据说,唐末一个妃子由于思念家乡,担忧家乡原本的房屋建筑易遭遇暴风雨的摧残,所以闽王同意其娘家可以皇宫的格局建厝。
这次探访让我收获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我还想再去!
府文庙里古人精湛的技艺
海都小记者: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四年7班 陈熙怡 指导老师:刘晓妍
今天,我们去府文庙游玩。现在,就让我来分享所见所闻吧。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半月形的泮池。泮池中央有座泮桥,听带队的老师说,泮桥共用七十二块石板组成,中间第四块石板有断裂的痕迹,代表着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的早夭。泮池中有很多色彩斑斓的鱼儿畅游,有游客往池里投入面包屑,那些鱼儿便争先恐后地探头争夺食物,有趣极了。
接着,我们进入大成殿,一座孔子雕像位于正中处。我们几个同学有模有样地跪地作揖拜了孔子,许下愿望。这时,老师让我们抬头看大殿顶部,没想到,顶部没有用到一根钉
子,而殿里每根支撑顶梁的柱子都采用上木下石的结构,让人赞叹古人的精湛工艺!大殿内还能看到很多种古代乐器,有古筝、扬琴、宫廷编钟……平日里,这些乐器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没想到这次近距离地观看了,好激动。
走出大成殿,你会发现每座房子的房顶都有“燕尾脊”。关于这个“燕尾脊”,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的是皇帝娶了一位泉州女子作妃,可是,妃子每天愁眉苦脸,原来,她怕自己的故乡经受台风暴雨的摧残,皇帝就允许她故乡的房子上建造燕尾脊,便于排水。
这次小记者团活动让我收获满满,期待下一次活动快点到来!
初探府文庙
海都小记者:泉州市丰泽区东湖实验小学四年3班黄煜晴 指导老师:刘晓妍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府文庙,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好奇。
当我们进入庙门,就看见一半月形池塘,老师说那是“泮池”。泮池的中间有座桥,名曰“泮桥”。我们激动地趴在泮池外围的栏杆上,看着碧绿的池水泛起一阵阵涟漪,水中的鱼儿们快活地游来游去,不时探出脑袋“抢食”。老师告诉我们,泮桥由七十二块石板做成,代表着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徒。
接着,我们来到大成殿。殿中央立着孔子的雕像,好些同学跑过去拜拜。我环顾四周,发现孔像的两边还有四座雕像,那是孔子的四个贤徒。
之后,我们来到大成殿后方的空地集合。在那儿,老师指着两面墙和一处屋顶的边角,给我们解说“出砖入石”的房屋建造结构和“燕尾脊”的故事。
我喜欢这次的研学活动,希望下一次活动也能这么有趣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