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新知 上一版 下一版  

3D打印+医疗 加速落地

主刀医生利用3D打印出来的心脏模型,对将要进行手术的患儿进行术前规划

打印+医疗加速落地

编前男子遭遇车祸严重骨折,医生打印骨头给他装上;孩子先天性小耳畸形,医生打印耳朵移植;运动员用上打印的假肢,在残奥会上更快更强;宇航员出舱时被太空碎片撞至内脏重伤,空间站打印器官给他换上……这些原本是很多科幻作家都无法想象的场面,现在正成为现实。3D打印技术正加速在医疗领域应用,落地场景日渐广泛。

“3D打印+医疗”只有“想不到”

3D打印也称增材制造,是指基于数字模型,在三维方向逐点、逐线、逐层堆积,将材料制造出立体实体构件,是一种创新性制造技术。目前,全球已经发展出金属3D打印、高分子3D打印、陶瓷3D打印以及生物3D打印技术。

2018年1月曾有媒体报道,上海的科研团队使用3D打印技术,利用5名先天性小耳畸形病童的耳朵细胞,在实验室培育出了人类耳朵,并成功将其移植到病童身上。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再生医学领域首例,经长期跟踪结果表明,耳朵状况良好。

2017年9月,山东聊城的10岁小朋友冯霄霄被确诊为患有成釉细胞瘤,肿瘤切除后,霄霄右侧下颌骨出现了大的缺损。2018年4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来庆国为他进行了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植入手术,这是国际上首例低龄儿童下颌骨缺损3D修复重建手术。

2019年4月15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以病人自身的组织为原材料,3D打印出全球首颗拥有细胞、血管、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这在全球尚属首例。

2018年12月6日,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INVITRO”医疗公司表示,其3D生物打印机在国际空间站开机打印生物材料,制造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中打印的器官组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德国自行车运动员辛德勒使用聚碳酸酯制成的3D打印假肢,这和他之前的碳纤维假肢同样坚固,但更轻、更合适。这一假肢帮助辛德勒在今年的东京残奥会上赢得了一枚铜牌。

近几年来,3D打印技术上天入地,正加速在医疗领域应用,似乎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科学家们“办不到”。

3D打印已在多家医院运用

据悉,全国多个医院已有3D打印技术应用的案例。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等。

根据难度和深度,3D打印技术在医疗上的运用可分四个层面:术前规划和提前演练、手术导板和康复支架、骨科匹配和人体植入、活体器官打印。目前活体器官打印全球都处于初步探索中,前三个在我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在术前规划和提前演练方面,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文华介绍,利用数据打印出3D实体模型,可以让医生直观、立体地了解病变局部解剖关系。

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为例,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同,以往整台手术三分之一的时间医生要观察和判断病情,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还要请其他医生会诊。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在术前把病人心脏模型打印出来,提前做好手术规划。

“从病情诊断到手术规划,再到手术当中参照,3D打印技术对医生有很大帮助,也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治疗成功率。”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学3D打印实验室主任庄建说,目前,他已经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数百例病

人的术前规划。

在手术导板和康复支架方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蔡道章介绍,严重畸形病人的手术定位困难,可通过3D打印出手术导板以指导精准手术。对骨缺损的病例,可3D打印出个性化材料修复缺损,使假体固定更加稳定。

黄文华表示,3D打印技术在骨科内植入物的应用比较突出。它可以根据不同骨骼特征定制个性化植入物,从而避免标准化骨科植入物难以与患者高度贴合、容易造成植入物功能受限、生物力学效果不佳和使用寿命偏短等问题。

大规模应用仍需降低成本

受访人士表示,虽然近些年3D打印在医疗行业的运用加速,但在技术成熟度、社会认知度、价格接受度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黄文华介绍,3D打印在材料多样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目标是打印出来的器官模型尽量能“拟人化”,包括材质、手感等多方面要尽量接近人体组织。

蔡道章表示,3D打印骨骼在生物力学方面的表现还是比不上锻造的。“一些关节面部位无法用3D技术打印

出来。人体一些不

会磨损的地方可

以用3D打印出来,但是会磨损的部分还是使用锻造的。”3D打印过程包括影像处理、物体打印等需要相对较长时间,一些情况紧急的病人往往来不及使用,因此技术在及时性方面还需要提升。

研发3D打印设备及应用的珠海赛纳数字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新立表示,目前,很多医生不了解彩色多材料软硬3D打印技术如何运用于医疗中,在大城市的医院认可度较高,而基层医院的医生了解还不多。

此外,受访人士表示,由于3D打印是个性化定制产品,因此价格相对其他治疗方式高,这也制约了这项技术更快推广。庄建介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打印心脏模型,建模需要2900元,打印出来总共需要5900元。

一些省份已经出台了关于3D打印技术的收费标准。庄建表示,只有让成本进一步下降,才会让更多病人使用起来没有后顾之忧。

专家:3D打印技术将迎“大爆发”

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时占祥介绍,3D打印技术和产品在全球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领域,如骨科、儿科、心胸外科、血管外科、放射科和肿瘤科等。行业预测几年内3D打印技术在硬件、服务和材料方面将迎来市场大爆发。

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推动3D打印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广泛运用。

黄文华表示,现在3D打印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前沿基础科学问题,比如植入物的生物力学问题,可避免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材料问题。从长远来看,提高打印出来的活体器官的存活率以及器官功能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

蔡道章表示,人体的骨骼、关节和韧带,实质都是某种特殊材料,这些部位发生缺损都需要用相应材质的东西去修复,科学家应重视对材料的研究。

此外,人才培养和培训也至关重要。黄文华表示,应该鼓励高校通过选修、讲座等方式,让更多人增加对3D打印技术应用于医疗的了解。

受访人士建议,更多地方应制定3D打印的收费标准,同时加大宣传,让更多医生和患者了解这项技术,搭建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交流合作平台,带动更多医院使用3D打印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科技日报、环球时报等)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