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N海都记者陈晋唐明亮包华文/图

引才聚才育才推进高质量发展

培育创新领军型人才,助推福建在生态、科技、产业、经济等多方面转型升级

本次党代会期间,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成为党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做好人才工作,是实现福建高颜值、高素质发展的根本。本期党代表访谈,邀请到了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伟强,就其自身工作展望了如何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助推新时代新福建建设。

陈伟强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未来5年,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新进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扎实步伐,森林覆盖率及质量稳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高水平打造省创新实验室和创新研究院,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创新支持和激励保障机制。

海都记者: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您对福建这5年生态环境变化、生态环境建设有什么感触?

陈伟强:过去5年,福建朝着高颜值、高素质大步迈进。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学习了党代会报告后,我认为,在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福建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包括木兰溪整理、筼筜湖治理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时探索创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地传承和深化。同时,围绕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提出了强化、深化生态省建设战略,让“清新福建”成为亮丽名片。

未来5年,福建将围绕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

设工作,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改革,加快生态修复;推进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海都记者:福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入新发展格局,离不开科技工作者。为助力福建实现高素质发展,您觉得科技工作者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陈伟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的体会是,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一些“卡脖子”技术。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以人才为核心,组织、培育、支持和信任科技工作者,让科技工作者

潜心钻研基础科学和有序、集中地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我建议,加快打造一个“2+2+2”的科技创新体系。第一个“2”指两类大学:首先是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这是我国大学的主体;另一类是主要由有情怀的企业家出资创办的大学,如最近正开始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作为已有的公共大学体系的有益补充。针对上述两类大学,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培育和支持一流科研人员进行自由探索。

第二个“2”指两类研究院:首先仍然是由公共财政支持的研究院,要夯实、提升和促进已有的国家级研究院进一步发展为世界顶级研究院,如位于福州的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和位于厦门的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并支持建设和发展若干省级和地市级创新研究院。能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较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公关。第二类是由企业或者企业家投资创建的研究所,更加接近于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可直接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多种细分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研究。

第三个“2”指的是两类培训转化机构。第一类是依托总部经济区、高科技园区或者技术密集型大型企业,组织创新终身大学堂;第二类是依托各类具体行业比如农牧业、轻工业等,支持其从事技术培训,帮助在职工作人员(科研方面)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扶持相对弱势的行业。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