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童 文/图
7月28日的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福建省动物防疫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单位和个人随意弃养犬只,造成动物疫病传播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动物防疫主管部门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详见本报7月30日A01版)。弃养犬只,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遗弃宠物的话题,又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7月30日,两名接受记者采访的宠物救助者指出,弃养宠物行为不仅给动物造成伤害,而且也带来传播动物疾病、扰民伤民等社会隐患。
“合格的宠物爱好者,绝不轻易弃养”
“泡在洗水台里,浑身湿透,小小的非常可怜,听到它在小区楼下一直叫,就捡回家养着。”今年4月底,住在福州台江区的护士小颖,收留了一只流浪猫,才一个多月大,发育不好,还有皮肤病。不过,从会使用猫砂等痕迹来看,小颖认为它曾经被人饲养过,但原主人没有进行必要的护理和治疗,还把它给遗弃了。
小颖花费近千元治好了小猫的皮肤病,但她家里已有3只猫,猫砂、猫粮等的开支每个月得花大几百元。对她这样的工薪阶层来说,再多养一只,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把“小流浪”送给其他朋友收养。她说:“一个真正合格的宠物爱好者,是绝对不会轻易弃养的。”
近日在位于晋安区的“带我回家”团队基地中,记者看到不少等待领养的被遗弃猫狗,其中大部分都是身患重病,被团队成员救助收留的。
“像这只布偶猫最为典型,主人买它花了28800元,但它患有‘倒刺’的眼疾,被主人寄养在宠物店,后来就被遗弃了。其实只需花3000元做个手术可以完全治愈的。”团队负责人昕光介绍,像这样的遗弃行为不在少数。目前,这只布偶猫已被成功治疗,正在与领养家庭办理领养手续中。
据统计,“带我回家”基地每月都有50只左右的被遗弃宠物等待收养,一个月食物和治疗的花费在2万元左右,都是团队里的60多名成员在分摊。目前,像他们一样的动物救助团队,大多数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等实际问题。
“希望形成‘发现—救助—领养’
的良性循环”
《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中国城镇家庭中,宠物猫的数量是5806万只,犬的数量是5429万只。昕光告诉记者,随着养宠人士增加和养宠门槛降低,弃养现象愈加普遍,原因五花八门,弃养行为不仅对动物本身造成伤害,也会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麻烦。最明显的就是很容易发生车祸,可能会传播一些疾病,还有噪音扰民和污染环境等问题,流浪狗甚至会咬人。
“带我回家”从2018年成立至今,大约已为300只被遗弃猫狗找到了新的领养家庭。发现被遗弃宠物之后,他们会评估它是否适合被援助领养,治好病后为它寻找适合的领养人,然后对领养人进行评估,签署领养协议,并经常去回访了解被领养宠物的生活状况。如果不适合被领养,则治好病后原地放归。
“救助被遗弃宠物直到它被领养,我们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团队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建立起‘发现—救助—领养’的良性循环,让‘领养替代购买’成为人们获得宠物的主流方式。”
但是,仅靠爱心救助,已经远远无法解决问题。昕光说,不管是基于动物福利考虑,还是从流浪动物的社会风险考虑,对于遗弃宠物行为,都应该形成更为成熟的解决机制。也可以考虑借鉴国内外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比如宠物的登记备案,给宠物植入定位芯片,绑定主人信息,强化对宠物主人的约束。此外,从政府部门到社区组织,从法律法规到社会公约,各方要形成治理的合力,提高大家善待动物的意识,“家庭在领养宠物前需慎重决策,对动物的生命负责,是避免遗弃宠物事件发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