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董加固
到2025年,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79.66岁,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人,“大卫生、大健康”的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基本建成,“三医联动”向“全联”“深动”改革发展……记者获悉,泉州市政府办于日前印发《泉州市“十四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项规划》(简称《规划》)。
推进公共场所
配备自动化体外心脏除颤器
根据《规划》,泉州将新布局和增建一批检测基地,扩充一批PCR持证人员,提升应急状态下实验室检测效率。建立疾控“首席专家”制度,实行特岗特薪。依托市疾控中心,建成泉州市公共卫生应急基地。提升基层“哨点”“早发现”防控能力,在34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发热诊室,普配相关检测实验室或建设移动小型PCR方舱实验室,选择10~15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探索建立航空、海上应急医疗救援体系。
此外,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救分中心,完善“120”急救网络。推进公共场所配备自动化体外心脏除颤器(AED)。扎实推动医防协同融合工作,到2025年底,县域综合医院均建立慢性病管理中心。
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推行医务人员目标年薪制
《规划》要求,建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发改委、卫健委、科技局等10多个相关单位组成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力创建2~3个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好晋江市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突出以“大专科、小综合”的骨科特色为主,建成集临床诊疗、疑难重症诊断与治疗、教学培训、科技研发、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为一体且创伤救治相关诊疗科目齐全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至2025年,较大幅度提升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省市级高水平医院的四级手术占比以及技术服务收入占比。通过建设市域内医疗救治中心、医疗共同体,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到2025年,实现县域二级综合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四大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积极探索发展康复中心、康复医院。至2025年,力争全市8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20%服务能力较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借鉴三明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经验,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优化内部分配办法,逐步推行医务人员目标年薪制,至2025年力争实现县级公立医院全覆盖。
建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 探索手术机器人应用
《规划》要求,以全市统一的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核心,建设市级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互联互通、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集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为一体的市级健康数据中心,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建设,试点推广5G+8K远程在线诊疗技术、“云诊断”、在线医学教育等服务模式,推动实现更加精准的远程会诊手术;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远程医学服务体系,远程医疗逐步全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依托互联网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推广“福建码”多码融合应用,加快推广应用电子凭证,提高参保人员电子凭证激活率和定点医疗机构接入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