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人姓氏那些事

N综合中新 北京青年报

北京晚报 扬子晚报

编前:近日,网上流传的一张“苏氏宗祠”的照片引发热议,据其记载,“百米飞人”苏炳添为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29代孙。有网友笑称,难怪苏炳添这么能跑,毕竟苏轼“跑步”就很厉害,900多年前已在《定风波》里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人生快意。

在我国,姓氏学,作为一门传统古老的学科,是血缘寻根的一种重要文化依据。初次见面,彼此会问“您贵姓”,遇到同姓的人感到格外亲切。“姓”如同长长的线,不论上下几千年,都把一个家族紧紧相连。

那么,古代到底有多少姓氏,又有多少姓氏悄然消失?古人姓氏里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的《史话》就来聊聊古人姓氏那些事。

苏炳添到底是不是

苏轼第29代孙?

苏东坡曾经被贬岭南,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那么,祖籍中山市古镇镇古一村的苏炳添,到底是不是苏轼的后代?

古镇镇古一村的苏氏祖祠理事会会长(苏氏宗族族长)苏根鸿表示,根据族谱,苏炳添为苏轼第29代孙,村里很多人都是苏东坡的后代。

苏根鸿告诉记者,中山古镇苏氏始祖为乐菴公,乐菴公是南宋末代大将军苏刘义的后代。

从苏根鸿提供的族谱可以看到,苏氏从始祖苏洵一脉传下,到十世时为苏刘义,苏刘义下分四脉,其中,苏景由一脉往下传到乐菴公一脉,苏炳添为第二十九代。

苏根鸿指出,除了中山,苏轼后代还分布在河源、顺德、广州、番禺、惠州等地。

古一村村委会主任苏池洁告诉记者,古一村有7000余人左右,苏氏是村中大姓,占到70%~75%。苏氏祖祠是明代建立的,这些年,苏氏祖祠理事会到外面寻根问祖,不断补充了相关派系材料。

而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戴路表示,苏氏家族向来重视族谱,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编撰过《苏氏族谱》,也写过一篇《苏氏族谱亭记》,这个亭子修在祖坟旁边,每年正月祭拜过后,苏家老少就在亭中谈论乡中风俗。家族意识在“三苏”父子及其后人那里一直比较强烈。苏家人丁兴旺,如果从苏轼、苏辙这里往下梳理,在南北宋之交,其后人主要分布在许昌、眉山、宜兴、婺州等地,再往下就很少见到详细的考证了。古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从苏氏宗亲的角度对家族历史进行叙述,这也算是当年“族谱亭”聊天的遗风吧。

古人究竟

有多少姓

先秦时期

只有贵族才有姓

早在混沌初开的传说时代,“姓氏”就已经产生了,文献可考的先秦古姓大概有30个,其中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姬、姜、子、嬴,也有看起来十分陌生的字,比如电视剧《芈月传》里的楚国国姓“芈”,还有僖、姞、儇、隗等。

先秦时期,能拥有姓氏的多是贵族,庶族只有名而没有姓氏。而当时,姓和氏也是有区别的。贵族生下来就有了姓,但只有有了封地才会有自己的氏。所以,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继承姓,而其他儿子会以自己的封地为氏,可以说“氏”是“姓”的分支。

到西汉元帝(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时,已有“百家姓”了。史游编撰的儿童启蒙读物《急就篇》中共收录130个姓。为什么姓会增加这么多?主要是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后,“姓”和“氏”被“统一”,姓氏不再有区别。

到了唐代,姓氏数量突飞猛进,多达“千家姓”。唐初编修的《大唐氏族志》收录293个姓,到中叶已突破千姓,时人林宝修编的《元和姓纂》共收入姓氏1233个。

宋代姓氏数量在唐代的基础上又翻了一倍多,《通志·氏族略》和《姓解》中收录的姓氏分别为2255个和2568个。明代在宋代的基础继续翻番,王圻《续文献通考》中收录姓氏4657个。

元顺帝时

“张王刘李赵”险遭“灭门”

而现代出版的姓氏典籍中,已达“万家姓”。其中,《中国姓氏大辞典》是目前中国姓氏辞典中姓氏收录最多、最全的一部,共收集23813个姓氏。

但据专家估计,中国古今实际使用过的姓氏大约有18000个。而这些姓中使用较多的约500个,人口集中于前100个,又以排在最前面的10个姓氏为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全国“十大姓”依次是:1王、2李、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

“王”姓在古代就是第一大姓。从宋朝起,“王”就是第一大姓。

人口多的姓氏就好吗?也未必。元朝时,占全国人口众多的张、王、刘、李、赵等五姓差点被全部杀掉,险遭“灭门之灾”,幸好元顺帝没有听从奏请,此即《元史·顺帝纪二》所说的:“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为什么要杀掉这五姓的人,无非就是因为人口太多,担心他们集体造反。

不少姓氏悄然消失

表面上看,从先秦到今天,姓的数量大大增多了,但这其中也有很多姓已经悄悄地不见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曾有人姓“秃”“马矢”

首先,因为战祸或其他祸端,一些姓要么人口锐减,姓氏消失,要么直接改作他姓,免受牵连。周王朝大大小小的封国不计其数,仅见于史籍记载的就有170余个,到了战国时期仅剩下了七雄,160余个有名有姓的封国王族就失国、失姓了。到了战国晚期,许多先秦古姓如“秃”“儇”,已经不知道消失在哪里了。

此外,由于某些姓本身的含义并不好,在使用中也逐渐抛弃了。当初庶族获取姓氏的方式十分随意,像“陶”“屠”一类以职业作为姓氏的都很正常,但像“马矢”一类十分不雅的姓氏不禁让人大跌眼镜。这样的姓氏自然难以长久流传,西汉末年的大司徒马宫本姓就是“马矢”,基本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的大司徒怎么能姓这么一个姓呢,于是,马宫就省去一字改为姓“马”了。

再次,帝王的意志有时也会让某一个姓消失。比如雍正皇帝认为“丘”姓是对孔圣人的不敬,就勒令天下“丘”姓改为“邱”。

北魏一次改用汉姓144个

古人相当重视自己的姓,“坐不改姓,行不更名”。但姓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变异”,“改姓”在古代很常见。

历史上,少数民族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曾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发起一场“改姓”运动,孝文帝拓跋宏下令,鲜卑人一律改用汉姓,他带头改姓“元”姓。其父皇献文帝拓跋弘的七兄弟则分别改为胡、周、长孙、奚、伊、丘、亥等7姓,叔父后裔改姓叔孙,远亲车焜氏改姓车,加上皇帝的元姓,这十大姓为北魏一等贵姓。王公大臣也都改姓: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独孤氏改姓刘……据《魏书·官氏志》和《通志·氏族略》,这次计有144个鲜卑姓改汉姓。

此后,改他姓、增新姓现象一直不断。其中,民间改姓多因避难、避讳等需要。其中,最典型的改姓传说发生在《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后代身上。在“李陵案”被处宫刑后,司马迁的两个儿子司马临、司马观,分别用复姓中的一个字改出新姓,哥哥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被误解的姓氏

孟姜女不姓“孟”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孟姜女不姓孟姓姜,是姜家大女儿。古代未婚女孩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意即姜家大女儿、子家二女儿、姬家三女儿。

叶公不姓“叶”

成语典故“叶公好龙”广为熟知,其实,叶公并不姓叶,真名为沈诸梁,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公元前524年受封于叶,史称叶公。

柳下惠不姓“柳”

“坐怀不乱”的成语典故讲的是鲁国贤士柳下惠夜宿城门洞,遇一无家可归女子,相拥取暖却未发生淫乱行为的故事。柳下惠由此扬名天下。其实,柳下惠并不姓柳,而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是他的封地,“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

商鞅不姓“商”

商鞅变法的故事可谓名垂青史。但商鞅并不姓商,而是复姓公孙。史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褒姒不姓“褒”

褒姒是周幽王的宠妃,也是“烽火戏诸侯”典故中的主人公。但褒姒并不姓褒,而姓姒,因其为褒人所献,故名褒姒。

鲁班不姓“鲁”

鲁班姓公输。因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指的是鲁班,所以就有些人认为鲁班姓鲁。其实,鲁班姓公输,鲁国人,名班,所以人们便叫他鲁班。土木工匠们尊其为祖师爷。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