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7个新编成语 解密养老诈骗套路

近年来,以“服务老人”“关爱老人”之名实施诈骗犯罪的行为时有发生,诈骗手段更是花样百出,给不少老年人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打击。

养老诈骗伎俩变化多端,令老人们防不胜防,如何快速让他们记住防骗技巧?南京栖霞区法院日前用7个改编过的“成语”,概括了几乎所有的养老诈骗套路,值得大家来看看。

不剩房

解释:正确成语是“防不胜防”,如此改编用以形容有老人被虚构的“以房养老”骗局诱惑,最后钱房两空。

案例:房产抵押贷款500万被挪用

北京市朝阳区的刘先生说,一个叫柴某的人通过电话联系他,自称是北京某资产管理公司养老服务板块的负责人,想推荐公司的“以房养老”项目给他,还表示可以提供上门服务。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相关人员介绍,这个所谓的以房养老服务的模式,是被害人将自己的房屋作为抵押向他人借款,借得的大额钱款投入这个公司,今后这个公司负责这笔借款的返本付息,并且每年还能给被害人刘先生大概6%的收益作为养老金。

几番思考后,刘先生最终下决心加入了这个项目。在柴某安排下,刘先生和两名放贷人分别签订了一份300万元和一份200万元的房屋抵押贷款合同,很快地,500万元的贷款汇入了刘先生一家的账户内。随后柴某提出,按照以房养老协议,这500万元的贷款要转入公司的理财账户进行统一投资,于是他用POS机分9次将这500万元贷款全部提走。

然而一个月过后,到了该返利的日子,刘先生并没有收到所谓的养老金,反而收到了两名放贷人的催款通知,要求他尽快支付贷款的利息,这时的刘先生才赶紧报警。最终经法院审理,柴某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8万元。

毁于一蛋

解释:正确的成语应该是“毁于一旦”,如此改编用以形容有一些老人贪图小便宜,从收下骗子送出的鸡蛋开始,一步步逐渐掉进骗局。

案例:免费领鸡蛋引人入坑

2020年1月,北京的伍女士被拉进了一个可以“领鸡蛋”的微信群。在群聊天中,经常出现一种可以免费领取的,被称为现代医学、科学一大进步的“太赫兹能量鞋”,还有疗效神奇的“富硒麦芽黑谷粉”等其他保健产品。

群主介绍,“富硒麦芽黑谷粉”售价为398元一盒,购买25盒,价格为1万元。如果不打算购买,也可以定期领免费鸡蛋。买东西的话,不是按月返钱,就是返等价的购物券。

2020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号称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富硒麦芽黑谷粉,实际上就是一款普通的果蔬粉,没有任何治病的疗效,成本仅为每盒20元。

2021年1月,北京海淀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梁某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8000元,被告人李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

作多情

解释:正确成语是“自作多情”,如此改编是因为有骗子打情感牌,甚至自称“干儿子”“干女儿”,假装孝顺实则骗钱。

案例:“干儿子”骗走老人72万元

今年3月,退休老人杨某在河南郑州家中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一个股票交流群的管理导师孙某玮,并以各种理由套近乎,双方还加了微信。然后孙某玮说,他从小就没有母亲,想要认杨某做他的干妈。孙某玮还带着礼物从合肥来郑州看望杨某,每天“干妈干妈”地喊,比亲生儿子还亲。杨某深受感动,两人一直以母子关系相处。

后来,孙某玮说他有两只股票的内部消息,推荐给杨某购买,但是需要投入100万元,保证能赚到四五百万元,这样杨某就能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了。

基于前期对孙某玮的信任,杨某同意购买。但由于杨某不会操作手机银行,孙某玮从安徽驾驶一辆租来的奥迪A6轿车来到郑州,操作杨某的手机,向自己的银行账户转账共计72万元,用于肆意挥霍消费。

杨某女儿察觉后,怀疑母亲被骗遂报警,郑州警方将犯罪嫌疑人孙某玮抓获,并追回了20余万元赃款。经审讯,孙某玮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现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缠万贯

解释:正确成语是“腰缠万贯”,改编是因为有老年人轻信骗子,花重金买药,结果上当受骗。

案例:神药骗局一粒药敢卖七千元

今年上半年,广州警方接到一个报警电话,这名报案人称他的父亲何先生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前前后后被人骗走了27万元。

广州市棠下派出所副所长肖悦介绍,据被害人何先生说,他之所以去银行取钱,是为了购买一款名叫“至宝丹”的保健药,为此,他前后花费了27万元。

原来,两年前,何先生被一家卖保健品的公司的业务员拉住,参加了所谓的“专家会诊”。专家推荐了一款名叫“至宝丹”的独家药品,每粒售价高达近7000元。何先生深信不疑,毫不犹豫地就去银行取款买药。

经过梳理,警方发现,有200多名老人遭遇到了这个团伙的诈骗。今年5月,广州警方对犯罪嫌疑人实施了抓捕。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调查当中。

尽灯哭

解释:正确成语是“油尽灯枯”,如此改编是因为有骗子安排免费旅游,要么购买一些劣质商品,要么搞旅游投资,进行诈骗。

案例:旅游养老噱头骗走30万

2017年至2018年间,被告人刘某某在某商业楼以某公司名义举办活动,取得多名老年人的信任。后其以“旅居”“亚洲5+2”“海南旅游”“河南康养”、代售返利项目等名目为幌子,骗取钱款,造成30余名被害人损失30余万元。

最终,法院对刘某某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并责令被告人退赔各被害人经济损失。

虚乌有

解释:正确成语是“子虚乌有”,改编是因为有骗子虚构高收益项目,致使一些老年人上当。

案例:轻信高收益投资项目被骗50万

退休在家的王大爷热衷炒股,在网上浏览炒股信息时,他被自称“权威”理财师的李老师拉入了一个投资交流群。有着十几年炒股经验的王大爷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的心态跟投了几只股票,没想到真的有所盈利。

受李老师鼓动,王大爷在投资网站上开始投资。李老师宣称,网站采用“T+1”投资模式,可参与投资境外上市股票,收益非常可观,投资份额有限,先到先得。王大爷怕错失良机,便通过对方提供的链接下载APP,试投了1万元。15天后,他获得了5000元的收益,且本金还能取出来,就彻底放下戒备。随后,王大爷累计在平台上投入50万元,谁知平台突然关闭,资金全部打了水漂。

此类案件中,诈骗团伙通过非法渠道架设虚假平台,通过蓄意引导和虚假平台后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造成投资亏损假象,把受害人投入的资金据为己有。

急不可代

解释:正确成语是“急不可待”,改编是因为有骗子声称可以代人轻松办理社保、医保等事务,老年人应该走正规途径,谨防上当。

案例:帮忙办理养老保险被骗188万

家住广东顺德的廖女士一直想通过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来办理退休手续,这样就可以按月领到养老金,但她发现这么做并不符合相关规定。她的好友徐某声称自己在社保部门有门路,可以帮廖女士代办手续。徐某还编造了一个社保局工作人员黄某某的身份,通过不同渠道,骗走廖女士188万元。

2022年5月,佛山市顺德区法院作出判决,判处被告人徐某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20万元,同时责令其退赔诈骗所得财物。

廖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认识多年的好友竟然会骗自己。其实在此类诈骗案件中,这种“杀熟”的套路时有发生,那些相信所谓的关系和门路的人,往往是上当受骗的高危群体。

(本版内容来源于上游新闻、公安部刑侦局、央视新闻、央视财经、中国消费者报、新闻晨报等)

唐昊/漫画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