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社区气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福州三中学子何文焜和祖父、父亲成为校友

天赋+努力 书写“三代清华”传奇

何文焜(中)和祖父、父亲

参加全国数学奥赛冬令营,左一为葛晓杭老师,左二为何文焜

何文焜的清华录取通知书

何文焜祖父的清华毕业证书

N海都记者 宋晖

见习记者 陈舒凡

今夏,何文焜从福州三中毕业,以694分的高考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录取。从此,他将和父亲、祖父一样,拥有同样的称谓——“清华人”。一家三代同圆清华梦,谱写了一个小小的“传奇”。

8月15日,18岁的何文焜从福州飞往北京,目标“清华园”,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平时礼貌温和 为人“太过低调”

因为初中一直跟着福州三中信息学的老师学习,因此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何文焜首选福州三中。出道即成名,进入高中后,他很快就在数学与信息学等方面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高一全国信息学奥赛摘银、高二全国数学奥赛摘银,“双银”的分量可想而知。

班主任廖凌宏老师总结了何文焜的几个特点:

理工男,却很有温度。除了有理科生的思维习惯,还为人礼貌、温和。

专注于一,恒以贯之。“课堂上即便是懂的知识点,他仍然会听,坐得像一棵松树。45分钟的课,其中也许只有五分钟的内容他掌握得不透,他仿佛就在认真等待这五分钟,如同雄鹰,长时间的盘旋就为了扑食的那一瞬间。”

有规划,有主见。“每个学期,老师都会给班级制订大的学习计划和步骤。而他则会针对个人情况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他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一点是许多别的孩子所不具备的。”

善思考。“课后,他会和老师讨论问题,问有质,答有量,这样才起到很好的互动。”

而他的温度则变现在待人接物上,“每见师长必有礼;‘有困难找文焜’,同学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很容易想起他来;虽然学科赛事繁忙,但只要有空,必会参加每年的校运会,他的角色是那个摇绳者(集体跳绳项目),如同一个执掌千军、指挥若定的将军”。

信息学是在学校的机房里进行的,上来就做题,做完就讲题,没有任何的多余废话,这里是属于理工生的天地。信息学指导老师宋立林对何文焜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笔记,“我从没看过这样的笔记,一条条工整清晰,每一条都有自己的理解、注释和总结,堪称完美。他的记忆力超群,一年前做过的题目,他能完完整整地记下。除此之外,钢琴弹得也很不错哦”。

正是天赋加努力,塑造出今天这样一个何文焜。

那他有何不足呢?廖老师想了半天,说道:“太谦虚,太过低调。他会和我说,把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的荣誉给其他同学吧,他们也很优秀!”

从小潜移默化 情系“水木清华”

葛晓杭是何文焜的数学老师,也是这一届的年段长。他很早便知道文焜家中“两代清华”的情况,“每年清华、北大都会到三中来组织学科营活动,他毫不犹豫,只选清华”。

何文焜的祖父走出大山,1957—1963年就读于清华土木建筑系供热通风专业;何文焜的父亲发奋攻读,1985—1990年就读于清华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水木清华”,也成为何文焜心中的向往。

祖父经常与何文焜说起清华建校之初与西迁之时的往事:陈寅恪先生如何在传统文化式微的时代,以一己之力赓续中华文化血脉;梅贻琦校长如何带领学生们,在祖国的边陲殷忧国运……这些思想在年幼的何文焜心里,悄悄生根发芽。

葛晓杭老师告诉记者:“家庭对文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辈们对他要求极高。从习惯到眼界、到参加竞赛的级别,有了这样高的定位,家校的准确沟通,竞赛培养给他相应的配套,才会让如今的文焜熠熠生辉。都说‘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我觉得孩子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深度了解,精准给予定位。”

葛老师和文焜约好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他来母校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分享在清华的所见所闻,这也是我们学校的希望和传统”。

(本文部分图片由葛晓杭老师提供,部分图片出自清华大学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