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晋江磁灶窑的文化密码

宋元时期磁灶窑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是泉州千年商文化的缩影

吴金鹏解读宋元时期的磁灶窑

晋江磁灶窑独具特色

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部门供图

8月14日,由泉州古城办等主办的“小山学堂·泉州学讲座”文史系列第三期第二讲在古城小山丛竹诚正堂拉开序幕。主讲人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磁灶窑研究中心负责人吴金鹏,以《宋元时期磁灶窑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为题,生动解读了宋元时期磁灶窑生产优势、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外销优势、海外发现的磁灶窑产品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磁灶窑址的遗产价值等一系列磁灶窑的文化密码。

似陶非陶似瓷非瓷 种类繁多远销海外

福建晋江的磁灶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窑之一,也是宋元时期华南沿海一处重要的外销陶瓷产地。20多年来晋江磁灶窑址的调查与发掘,出土器物的描述和断代,烧制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及一系列中外沉船的相继打捞,外销问题的考证等基础性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有助于把磁灶窑研究不断引入深入。

但吴金鹏觉得,通过遗迹和遗物去探讨人在窑厂经营和产品营销中的作用,把陶瓷生产和外销放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去研究的比较少。所以,此次讲座以“宋元时期晋江磁灶窑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为题,进行探讨与交流。

磁灶窑陶瓷生产始于南朝晚期、兴于唐五代、宋元时达到鼎盛、明清时衰落。产品比较粗放但生产工艺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独具特色。似陶非陶、似瓷非瓷,是磁灶窑陶瓷的一大特色。为占领市场,磁灶窑业以海外市场为导向革新技术,在产品种类、釉色、装饰技法上借鉴与创新,其陶瓷生产达到最高水平,产品种类繁多。

走差异化路线 以绿釉独步天下

其中,以金交椅山窑址为例,该窑址出土的典型器物以日用陶瓷为主,如执壶、罐、盆等。从制作工艺上看,这些器物釉色丰富,有青釉、酱釉、黑釉、绿釉、黄釉、黄绿釉等;装饰手法多样,采用刻画、剔花、堆塑、彩绘、雕镂等;装饰纹样包括花卉、草叶、瓜棱、龙凤、水波纹等,善于吸收名窑的先进工艺并结合自己特点进行创新。

“差异化路线,使产品更具观赏性,同时节约成本。”吴金鹏老师说,如果说德化窑以白瓷名扬世界,那么磁灶窑便以绿釉独步天下。磁灶窑以创新的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始终,从窑厂选址和布局的创新,到窑业技术创新,再到生产模式的创新,又到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是泉州千年商文化的缩影。

实用价格低廉 海商成“供销大军”

同时,磁灶窑通过创新窑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解决生产的问题。解决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问题,主要依靠泉州海商。泉州海商既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又熟悉磁灶窑业,他们就是“供销大军”。

熟悉番国的风土习俗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商业模式。如在菲律宾曾发现磁灶窑的产品,这些磁灶窑生产的粗瓷,着眼于实用,价格低廉,一般人都用得起。当中国的瓷器碗盘出现时,他们便趋之若鹜。磁灶窑瓷器的出现给海外国家的生活日用器皿,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

古人称为“粗瓷” 满足生活所需

而磁灶窑生产的陶瓷,古人称为“粗瓷”。物美廉价的日常陶瓷器皿,满足了东南亚各国民众的生活所需。德化瓷生产以中、高端陶瓷产品为主,古人称为“细瓷”,以海外高端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二者共存互补,展示了宋元时期泉州强大的陶瓷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在吴金鹏的解读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磁灶窑里的陶瓷器,随着泉州港梯行万国的航船,远销海外,扮演着中外交流的角色。如今,在地方的博物馆、美术馆仍可以看到不少磁灶窑的陶瓷器,它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熠熠生辉。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