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苏韶华 文/图
再过几天,因为爆火延期的“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要从福建博物院撤展了。荆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州勾剑,另有任务于上月底提前离场,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战国复合剑,让省内观众意外收获一份难得的“福利”。从权贵到实战,越王剑与战国素剑轮流展出,代表着中国近战轻武器的演进历史。
兵戈止,刀剑笑,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曾经襄助古人保家卫国的冷兵器,如今深藏身与名,静静躺在展柜中。众多观众隔着一方玻璃凝视它们,体会古代战士披坚执锐、守家卫国的铁血豪情。
越剑甲天下 最爱宝剑的越王世家
州勾剑,是记者在福建博物院看过的第三把越王世家传世宝剑。2008年秋,该院举办“越魂闽魂——古越族文物精品特展”,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州勾曾祖父的越王勾践剑,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州勾祖父的越王者旨於赐剑,双剑合璧,成为一时盛事。后者在坊间虽然不如勾践剑出名,但金黄色的剑身,2000多年不锈不蚀,剑茎处近1米的丝质缠缑(gōu)保存完好,令观者惊叹不已。
和武侠作品中侠客所用的剑不同,中国古代的剑,既可作为兵器,同时也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
考古资料显示,剑产生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在当时代表着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春秋末期,诸侯群雄纷争,名士纵横捭阖,宿将战场争锋,都离不开利器。因此,铸剑在时人心目中是一项神圣而备受尊崇的技艺,被赋予最高等级的礼遇。当时天下最好的宝剑,大多出自越王世家,至今仍备受全世界博物馆和武备藏家的追捧。2017年底,西泠印社以910万元的价格,拍卖了一把越王不光(州勾儿子)剑,刷爆刀剑收藏界的朋友圈。
与越国相爱相杀的吴国,其实也出土了不少宝剑,但吴王剑的品相、纹饰和工艺,往往不如越王剑,因而被坊间忽略。比如,上海博物馆在边柜展出的吴王光剑,许多观众路过时,可能没想到,吴王光就是与楚国争霸、屡战屡胜的一代雄主阖闾。
“越剑甲天下”,不能不提到越国霸业的开创者、勾践之父允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以龙泉剑开创中国冷兵器之先河的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奉允常之命铸造了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五大名剑。如今仍有人认为,“无双之剑”纯钧,就是越王勾践剑。而专诸刺王僚的“绝勇之剑”——鱼肠,则为阖闾所得,随葬于苏州虎丘剑池的潭底。
工艺绝妙、纹饰繁复、镶嵌玉石的宝剑,往往是古代王侯贵族的佩饰,真正具备格杀功能的狠家伙,是那些不带纹饰且可以大批量生产、成建制配备的素剑,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剑身使用了现代工艺才有的“记忆合金”,考古人员把重达150公斤的陶俑抬起后,被压弯的长剑神奇般反弹变直。
吴钩今何在 汉刀才是“永远的神”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的千古名篇《侠客行》,在后世圈粉无数。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冷兵器时代的武备,已陆陆续续揭开神秘面纱。然而唐诗宋词中常常用以指代“功名”的“吴钩”,却是个例外。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阖闾既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日:‘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可是,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吴钩,到底长什么样,至今尚无定论。即使像马未都这样的收藏大家,也只能语焉不详地说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兵器”。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器用》中写道:“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如此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战刀始祖——环首刀,商代就出现,3000年后仍活跃于抗日战场,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战冷兵器的历史。只不过,由于铁器极度易锈,所以留存至今、年代久远的环首刀,大多以青铜材质为主。
环首刀的刀形虽然在各个朝代中都有不同演化,但标志性的环首一直没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汉刀。因为极佳的格斗性能,更适合骑兵在马背上进行劈砍作战,环首刀彻底取代长剑,成为汉军将士的主力兵器。甚至有人说,某种程度上,是环首刀打败了匈奴。之后,深受其影响的唐刀,成就了刀类兵器的空前鼎盛。
记者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找到了刘贺大墓的武库中出土的汉代环首铁刀,通体黝黑,造型古朴,很难想象,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战冷兵器。
□延伸阅读
福建第一剑
闽越青铜文明“点睛之作”
如果说,越王勾践剑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剑”,那么,闽北浦城仙阳镇管九村出土的青铜剑,则是省内博友心目中的“福建第一剑”。
相传在越王允常时代,於越部落就有人南下定居,与闽族融合成“闽越族”。松溪湛卢山,福州冶山、欧冶池……福建早就与青铜剑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直到2002年,青铜剑才在福建“群发”。
管九村土墩墓,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了福建省一次性发现数量最多的铜器群,其中兵器居多,以短剑、矛为主,10件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铜剑集群出现,在全国也属罕见。管九村青铜器、建瓯青铜大铙和漳州、宁德等地出土的零星青铜器,体现了中原青铜文明和礼乐之风对闽越文化的浸润。
7月23日,应邀在福建博物院《文博名家说》开讲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对“福建古代文明展”中的青铜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展柜前,张昌平教授告诉记者,管九村青铜剑带有北方草原民族的风格,其型制或技术,有可能是从北方越过长城,沿着史学界所说的“长江—沿海半月形地带”,自北向南传播而来。这种短剑,从西周开始流行,先是在战车上,后来用于骑兵,更远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亚地区。
春秋少虡剑
唯一一种带有剑名的青铜剑
今年上半年,北京故宫收藏的春秋少虡(jù)剑出现在“何以中国”特展中,吸引了众多刀剑爱好者前往一睹为快。它的剑脊共有20字错金铭文:“吉日壬午 乍为元用 玄镠铺吕 朕余名之 胃之少虡。”其中“少虡”为剑名,“玄镠”和“铺吕”为制剑用的金属材料锡与铜。
“五霸出七雄,湛卢对鱼肠。太阿谁倒持,巨阙争崩狂。最是龙渊怒,赤霄斩蛇忙。干将今安在,少虡独煌煌。”古诗中提到的湛卢、鱼肠、太阿、巨阙、龙渊、赤霄、干将等古代名剑,如今都已不知所终,少虡剑却是唯一的例外。自身带有剑名、能见到实物的中国古代青铜剑,目前只发现这一种,有人猜测它是越王寿(勾践长子)之剑。
少虡剑属于中国青铜研究史上鼎鼎有名的“浑源彝器”,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同铭剑已现世4把,3把流落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