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近日,泉州文史爱好者蔡永怀编著的首本书籍《聆听风的絮语》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通过讲述古城、古街、古地名、古俗、古人物,详细记录了发生在身边的古城记忆。昨日,记者在古城镇抚巷黄宗汉故居见到了63岁的蔡永怀,听他讲述他与古城的故事。
古城往事历历在目 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聆听风的絮语》全书共分为“匆匆那年”“老街古巷”“学堂”“漂洋过海”“人在旅途”等五个篇章,共撰写了17万多字,并相应搭配了大量图片,这些图片大部分为古城老照片、老资料,都是他从查阅的史料、民间收藏者手中找到的,特别珍贵。
“匆匆那年”是蔡永怀从出生地古城城南片区写起,记录了他的人生历史、生活感悟,还介绍了泉州的历史掌故、人文趣事。
“横街此前有个曾宅,曾是我出生地,1970年,因振兴小学要扩建,这个宅子卖给了学校,拆掉建新教学楼,我和邻居小伙伴在分居各地前,特地前往中山路红星照相馆合影留念,后来我家搬到了惠存巷……”蔡永怀翻开第一篇章的首篇文章,一边娓娓道来,里头详细记录了发生的趣事,往事历历在目。
“老街古巷”记录的是,天后路、新桥头、聚宝街、路角头、土地后等近20条古街巷的人文趣事,读着一条条老街古巷,一座座红砖石屋,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学堂”则介绍了泉州地区多个名校的历史渊源,蔡永怀经过多年走访、查阅,把这些老字号、老商号、老地名、旧校名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属于一代代人的古城记忆。
对泉州人文兴趣 驱使他专心研究
蔡永怀是地地道道的古城人。1959年仲夏,他出生于古城城南片区横街的一座家居大厝内,古厝的主人曾氏祖先,曾是清末厦门海关派驻泉州的官员。曾氏古厝与百年名校振兴小学、民国泉州商会会长蔡鼎常的家宅相邻,加之城南片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蔡永怀从小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心里早早便埋下了对泉州人文历史浓厚兴趣的种子。
年轻时,尽管为了挣钱养家,忙于做生意,但他仍会腾出时间投入对泉州人文历史的研究,每每在查阅史料时看到有记载身边亲朋好友先祖的资料,他觉得甚是奇妙,感觉自己离历史如此之近,这驱使他更专心投身于文史研究中。2012年,他在小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泉州人文历史的文章《泉郡五祖拳》,是自己曾学过一段时间的武术,对此颇感兴趣,便深入研究了一番,最终形成文章。这些年,他还曾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上百篇有关泉州人文典故的文章。
记录老人口述史 让更多人去感受
“撰写人文历史的文章时,基本的历史事实必须是真实确切的,需要多方印证,尽量还原史实。”蔡永怀说道。他喜欢与厝边老人交流,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关于古城过去的故事,只有他们还记得,而交流后撰写形成的口述史就十分难得。“这些年,有的老人在接受我采访后,相继离世了,庆幸的是我把这些记忆化作了文字,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古城往事。”蔡永怀感慨道。
而为了研读泉州史料,蔡永怀除了经常前往图书馆阅读资料外,每周六,都会前往后埕一带的集市旧书摊,淘淘古书籍,而每次收获颇多,他的藏书基本都是泉州文史类书籍。
“《聆听风的絮语》收录的就是这10多年来我写的有关泉州文史类文章,这次书籍能出版,算是完成我的一个心愿,对古城表达的爱意。”蔡永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