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田米 文/图
“在泉州湾洛阳江口红树林区域,白天、黑夜都有挖掘机出现,不知在干吗?”24日上午10点多,读者黄先生@智慧海都反映他看到的情形,担心泉州湾湿地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当天上午11点多,记者赶到现场,得知这是“水上挖机”在泉州湾河口湿地作业,将成片生长的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进行铲除深埋。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除了泉州湾洛江段,泉州湾的晋江段、石狮段也在大力开展互花米草除治行动。此外,去年年底,泉州通过《泉州湾区域互花米草清理作业设计方案》,今年以来全面开展泉州湾互花米草清理工作,总清理面积达14498.3亩,以保障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安全,促进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走访调查
洛江:现场“深挖深埋” 让“毒草”发酵腐烂
根据黄先生报料的信息,记者在泉州市洛江区洛滨路津汇·红树湾小区段,看到两台“水上挖机”出现在泉州湾洛阳江口的成片滩涂上作业,深挖、深埋、扫平……一丛丛互花米草被机械“巨手”挖出后埋入淤泥之中。这些互花米草大多有1.5米高,有的两三米高。
“我们对互花米草进行80厘米以上深挖,连根挖起;再对它的秸秆和根须进行180°深翻,深埋于淤泥之下;之后,作扫平处理。”现场施工的薛师傅告诉记者,通过深埋,利用滩泥特性,在表面形成一层“膜”,现在属于高温季节,使互米花草产生厌氧发酵,互花米草就腐烂于淤泥之下,达到除治互花米草的效果。
据悉,互花米草清理整治项目采取“深挖深埋”的方式是业界普遍做法,就地物理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泉州湾洛江段互花米草清理项目施工队负责人叶诚告诉记者,从8月20日起,他们在该区域滩涂上采取“两班倒”昼夜不间断作业,之后会根据潮汐规律调整作业时间,计划5个月内清除该区域1442.6亩互花米草。
晋江:滩涂“斩草除根” 请“陈埭蛏”回餐桌
“晋江近期也在开展互花米草整治。”24日,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吴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了解到,泉州市晋江“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工程项目于2021年3月正式开工,项目位于泉州湾西侧晋江段,长7.2公里,总面积5142亩,总投资3.5亿元。项目主要包括互花米草整治5026亩、红树林生态修复2912亩、鸟类栖息地营造374亩、海岸生态化改造6.2公里等,实施时间40个月,届时将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高海岸防护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据悉,泉州湾晋江段历史上是特色产品“陈埭蛏”的传统养殖基地,上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入侵后,滩涂被其侵占,挤占红树林和陈埭蛏的生存空间,鸟类失去栖息和觅食基地,并导致部分海岸防护带脆弱,护岸硬质化,影响海岸防护能力与生态功能。如今,随着综合整治行动的开展,届时有望恢复昔日养殖胜景,让“陈埭蛏”再回餐桌。
石狮:再次“短兵相接” 让滩涂“重见天日”
作为沿海城市,石狮也深受互花米草之害,尤以水头外线至蚶江石湖一带海滩最甚。2013年5月,石狮开展泉州湾南岸海岸带资源环境整治修复项目,对从石狮市与晋江市海域交界为起点(蚶江镇水头村围堰地段)至古浮澳龙海寺海域滩涂的互花米草进行清理整治,整治范围内海岸线长度约10公里、面积为66.67公顷的互花米草清除殆尽。然而,此后互花米草又卷土重来。
今年6月22日,石狮市召开泉州湾(石狮段)互花米草清理项目协调会,启动互花米草清理整治项目。7月以来,泉州湾南岸石狮段互花米草清理工程进行中。24日,记者采访得知,该项工程计划工期4个月,全面清理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外1380余亩互花米草。预计至10月底,泉州湾(石狮段)被互花米草侵蚀的千亩滩涂将“重见天日”。
部门声音
因地制宜清理 严防“死灰复燃”
“互花米草会对泉州湾原生植被的生存和分布造成威胁。”24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互花米草根系发达,繁殖力强,与红树林是竞生关系,会阻碍红树林生长,严重时甚至造成红树林的死亡,影响了泉州湾沿海生态环境,扰乱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鉴于此,在泉州湾区域开展互花米草除治,对实现整个泉州湾河口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泉州湾河口湿地涉及台商投资区、洛江区、丰泽区、晋江市、石狮市5个市(区)范围。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清理互花米草入侵、实施受损湿地生态修复,各地陆续开展互花米草清理工作,清理滩涂上成片的、红树林中零星的和周边的互花米草,清理方式各地因地制宜,“清理后还会进行3年管护,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防范互花米草‘死灰复燃’。”
□名词点击
“生态杀手”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俗称大米草),原产于北美洲,生长于滩涂湿地或入海河口,耐盐耐淹抗风浪,1979年被引入我国,用于抵御台风、保滩护岸,之后在各地迅速繁殖扩张。2003年3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科院联合公布的我国首批16种造成严重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互花米草作为唯一的海岸盐沼植物名列其中。
互花米草的繁殖能力强,种子或植株可随风浪潮流四处漂流,条件适宜即能生长,可在周边近海区域生长蔓延。互花米草强大的根系会破坏近海底栖生物环境,威胁底栖生物和海鸟的生存,导致原生物群落生存空间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大量本土盐沼植物因竞争不过互花米草而逐渐消失。
互花米草生长密度大,在低中潮滩会形成“生物堤坝”,阻塞航道,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破坏潮间带及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互花米草侵占本地海洋生物繁殖与生长滩地,对水产养殖业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