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北京晚报
贵州日报
自今年6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区域性高温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且南北方许多地区均出现最高气温值、高温日数破纪录的状况。那么,我国古代是否也出现过强高温天气?古人遇到极端高温天气咋办?
因高温天气
汉武帝曾推迟作战计划
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开始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多少弥补了气象史料的不足。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气温高于常年叫作“燠(yù)”,特别高的就叫作“恒燠”。《汉书·五行志》便有“燠则冬温,春夏不和”“燠时……夏则暑杀人,冬则物华宝”的记载。而许慎《说文解字》曰:“燠,热在中也。”《尚书·洪范》曰:“燠,火气也。”由此可见,两千年前的汉代已出现高温天气。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夏,汉武帝刘彻要发动战争,兼并南越国(今岭南地区及越南北部)。淮南王刘安上书谏止:“南方暑湿,近夏瘅(dàn)热……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即南方夏季异常高温,北方将士不易作战,故刘彻将南进时间推迟到秋季。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孝文帝亲率大军三十万向南朝用兵。战至次年初夏,南方出现高温天气,尚书令陆睿遂上表,“南土昏备,暑气郁蒸……沉雨炎阳,自成疠疫”,于是孝文帝传旨大军北撤。
李清照的丈夫
急着赶路中暑病逝
历史上,我国南方地区也出现过多个年份的高温天气,远在唐宋时期便出现过。据《中国气象灾害史话》载:《旧唐书·宣宗本纪上》有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热,道路有暍(yē,中暑)死”之记载。
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年(815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遇高温天气,遂在《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写道:“九江地卑湿,(农历)四月天炎燠。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也就是当地高温潮湿,空气中都像带着毒气。而韩愈在他的《郑群赠簟(diàn)》中也记录了唐代的高温天气,“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zèng)遭蒸炊”,他把暑热比作炭窑和蒸锅。
《宋史》中有绍兴五年(1135年)“五月,大燠四十余日,草木焦槁,山石灼人,暍(中暑)死者甚众”的记载。天气热到有人中暑死亡的地步,这气温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宋代金石学家、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于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冒着酷暑奔赴建康(今南京)觐见宋高宗。当时高温肆虐,其赶路心急,防暑不及,患疟疾病,卒于都城,年仅49岁。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当时的皇帝是赵扩(宁宗),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乾隆时最高温度达44.4℃
清代以前,有关高温天气的记载较为模糊,常以“恒燠、酷热、炙热、炽热、晴热、极热、热伏”来记录,难以考证到底是多少摄氏度。查阅相关典籍记录,若论中国古代诸多年份的“高温日”气温之高,非清乾隆八年(1743年)夏天“强高温”天气莫属,因为有确切显示的温度:高达44.4℃。
乾隆七年(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以符号“℃”表示温度。次年,法国传教士哥比于7月13日到25日,在北京教堂住所内用当时西方观测温度的设备——温度计进行了天气温度观测并做了记录,发现十几天里北京温度用当时温度计换算成现代的摄氏度,都在40℃以上,其中气温最高的一天是7月25日,高达44.4℃!这也是我国有据可考的最早、最为准确的气象记录。
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应对极端高温天气
朝廷也会采取措施
古时候遇到极端高温天气,朝廷也会采取相应措施。
虽然没有高温预警机制,但官府会让老百姓减少外出和劳作,给受灾人口补助,以帮助大家过夏天。如《宋史·真宗纪二》中记载,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六月,盛暑,减京城役工日课之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皇帝赵恒(真宗)亲自下旨,在京城的打工者每天工作量减少一半。
在“热灾”发生时,有的朝代还会开展慈善和救济活动。如唐贞元十四年,朝廷便“出太仓粟赈贷”。在史上最热的乾隆八年夏天,乾隆皇帝曾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助措施,在北京的“街上和城门发放药物”,以减少中暑和死亡。还向所有灾民发放一个月口粮,初为“普赈”,随后又进行了“大赈”与“加赈”,总共算下来,近两百万灾民中,最多的可获得半年多的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