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科技日报 金陵晚报
新学期到来,手机、电话手表能不能带进校园带进课堂的关注度在国内各地升温。今年7月,我省通过全国首个地方立法,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电话手表也囊括在内。这项立法已于本月开始执行。此举会不会为火热的儿童电话手表降降温?
据媒体报道,暑假期间,各大品牌的儿童智能手表更是再次进入了销售高峰。然而,儿童智能手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却频发乱象。信息泄露和免密支付带来的资金风险等问题,都是对未成年人安全的潜在威胁。
儿童智能手机
暗藏不少隐患
“碰一碰手表,加个好友吧!”如今,这句话成了不少儿童社交时打招呼的见面语。从前的儿童手表,只能提供定位和紧急通信联络等一些简单功能。而如今,经过多年的迭代升级,儿童智能手表样式新颖而时尚,硬件配置和功能越来越强大。儿童智能手表早已不像传统的手表,而更像是一部戴在手腕上的,集定位、通话、社交、娱乐、学习、购物、拍照搜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机”。而且由于其手表的外观,佩戴儿童智能手表,往往可以绕开“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因此,儿童智能手表备受中小学生的推崇。
儿童智能手表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乱象也在滋生。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儿童手表里可以下载的应用程序(APP)多达上百款,其中不乏游戏类APP。下载这些各式各样的APP,很容易导致孩子沉迷其中,既耽误学习,也影响视力。
其中,一些APP一旦绑定手机号,就同步开通了免密支付。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孩子可以随意进行消费,包括购物、开通平台VIP服务、购买游戏皮肤等,极大地影响了家庭的资金安全。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14岁以下儿童人口数量一直保持在2.5亿人左右,这些人都是儿童智能手表的潜在用户。而随着“三胎政策”的放开,14岁以下儿童的数量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儿童智能手表的潜在用户还在进一步增加。据相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儿童手表保持较快增长,在2020年,其销售量已经达到了2990万件。
信息泄露极大危害用户安全
今年央视的“3·15”晚会曝光了儿童手表的许多信息安全漏洞。儿童手表中的一些APP在安装后,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获得定位、通讯录、麦克风、摄像头等多种敏感权限,从而轻易获取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录音等个人隐私信息。
根据报道,“3·15”信息安全实验室对电商平台有着“10万+”销售记录的一款儿童智能手表展开了专门的测试。测试人员将一个恶意程序的下载二维码伪装成抽奖游戏,儿童通过这款手表扫码之后,恶意程序就轻松进驻到了手表中。工程师可以实现对这款手表的远程控制,采集位置信息、监听通话内容、偷窥视频等操作易如反掌。
儿童智能手表信息泄露的根本原因在于操作系统过于老旧。报道指出,这款手表使用的竟然是没有任何权限管理要求的安卓4.4操作系统。由于该操作系统的落后性,APP申请什么权限,系统就会给APP什么权限,而不会给用户任何告知。在该系统下,APP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获得多种敏感权限。手表厂商选择低版本的操作系统是压缩成本而忽视安全的举措,给儿童带来的风险后患无穷。
廉价儿童手表更是信息安全的“重灾区”。科技日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在售的电话手表价格从35元到3600元不等,既有“小天才”“华为”“360”等大品牌,也有不少小品牌,可谓鱼龙混杂。
此外,许多儿童智能手表对APP缺乏监管和筛选,用户可以轻易搜到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部分平台还存在诱导消费、推送广告等问题。
解决乱象应靠他律与自律
今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推荐性国家标准GB/T41411-2022《儿童手表》。该标准将于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作为首个儿童手表国家标准,该标准覆盖了儿童手表的定位性能、通话、电磁辐射、信息安全等关键质量安全和性能指标,并提出了相关的评估和检测方法。
7月18日,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专项行动,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涉未成年人问题乱象。该项活动强化对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平板电脑、早教故事机等智能设备信息内容管理,深入排查语音、视频、文字、图片、游戏等场景,以全面清理违法不良信息。
产业经济分析师、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儿童智能硬件,安全性一定是基础,包括硬件本身的安全和内容的安全。一方面,厂商需要在功能开发和商业变现上进行克制和自律,确保安全底线不被突破;另一方面,国家有关方面在安全性方面可以设置细化的准入标准,特别是内容审查上要更加严苛,从而规范儿童智能硬件市场的发展。”
儿童手表制造、销售等相关行业呼吁,应对专项行动过程中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和经验加以总结、完善,构建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制度机制。比如在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儿童智能硬件的安全性设立行业准入标准,进一步明确儿童手表厂商和软件开发商的法律责任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将儿童手表的生产、销售、使用等所有环节纳入常态化监管,还孩子们一个清朗的成长环境。
□评论
莫让智能手表
成“智能手雷”
在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儿童“智能手表”乱象丛生,俨然成为“智能手雷”。一些儿童手表里可以下载的APP多达上百款,其中不乏游戏类APP,很容易导致孩子沉迷其中,既耽误学习,也影响视力。不少不良内容、伪装成益智类内容的游戏APP、搜题类软件等,借儿童智能手表“潜入”了孩子们的生活。而部分APP安装后,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拿走定位、通讯录、麦克风、摄像头等多种敏感权限,从而轻易获取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录音等隐私信息。
一些家长希望随时获取孩子的位置,和孩子进行联系,有意为其购买儿童智能手表。同时,厂商也抓住孩子的消费心理,加强社交和娱乐性功能开发,让其欲罢不能。不过,并非所有的功能丰富都是一件好事。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监管,切实规范行业发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