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和面、制馅、擀皮、做饼、烤饼……中秋佳节临近,安溪县龙涓乡下洋村,李家全的工作坊内,一派忙碌的景象,三十多位工人,一道道繁杂的工序,在他的指挥下井然有序。
在泉州,安溪龙涓乡的手工饼“龙涓大饼”,有着上百年历史,是出了名的糕点。每年中秋,不少泉州人都会选它作为中秋月饼。而在龙涓当地,“龙涓大饼”更是成为日常嫁娶时必备的糕点。李家全是龙涓乡较有名气的制饼师傅,今年是他入行的第40个年头。1日,我们来到他的工作坊,对“龙涓大饼”的做法一探究竟,不得不惊叹老师傅制饼工艺坚守的那份初心。
朴实的大饼 包裹着沉甸甸的祝福
1日一早,从泉州市区驱车绕山路约两个多小时,我们才抵达李家全的工作坊。他的工作坊就设在家里,每年中秋前,大家都会找他做大饼,这也成了他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候。从农历七月十五起,他就在前院的水泥地上,支起两顶红帐篷,10个锅炉整齐划一地摆放着,女工人站在热烘烘的锅炉前,把一个个做好的大饼放入锅里烤,看着面饼鼓起,再慢慢变得焦黄。
“要注意火候啊,饼皮呈金黄色,就能出锅了。”李家全站在一旁,耐心叮嘱女工们烙饼皮的技法。约5分钟后,一锅朴实的大饼就新鲜出炉了,里面包裹着沉甸甸的祝福,花生寓意早生贵子,芝麻寓意五谷丰登。
一楼大厅内,10多位工人则坐在长条状的案板前擀皮、制馅、做饼,动作利索,一张张10厘米的大饼很快成形。随后,他进入厨房内炸花生,花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馅料,要炸至七八成熟后碾碎。“制馅的配料,除了花生,还要有去皮煮熟的五花肉、白糖、花生油、面粉、芝麻、红葱头酥、发酵粉等。”
纯手工制作 很多细节需精细把控
工序虽然简单,但因其纯手工制作,很多细节都需要凭借经验进行精细把控,馅料的准备相对繁琐讲究。材料、水分、温度直接影响大饼的口感、质感、保存时间。特别是做饼皮,面粉、糖、油,要用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要求、醒面时间都有讲究。
而饼皮与馅心则要过秤,保证每个大饼的馅料基本一致,搓条、切块、包馅,紧接着是把面块压成面饼,揉进馅料,随后李家全熟练地捏了10下,再压制成饼状,刷上一层鸡蛋液,印上泉州人都喜欢的红“双喜”,就能送去烤制了。
“每年中秋前,除了乡亲外,还会有外地客人打电话来定做大饼。”李家全说道。除了发往泉州、厦门、漳州等省内各地,他的龙涓大饼还畅销全国各地,有北京、云南、青岛、长沙、广西、上海、广东、深圳等地。“5年前,有个北京的客人,在泉州市区吃到我做的大饼,觉得很好吃,特地找店主要了我的联系方式,之后每年中秋都会找我定做两千个。”
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吃上新鲜出炉的大饼,李家全从不添加防腐剂,他做的龙涓大饼,在夏天里只有20天的保质期,所以集中在中秋前的这个节点,加班加点给大家做饼。
古法技艺已传承三代 他14岁就开始学艺
李家的制饼手艺,自祖上传承至今,已历经三代,李家全是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李家全有三个兄弟,他排行老二,14岁时因书念得不好,小学毕业后便没再念书。父亲希望他能掌握一技之长,于是把制饼手艺教给了他。李家全不嫌脏累、肯吃苦,学习过程也很是用心,很快就能熟练掌握其中的奥妙之处。李家全17岁那年,才40多岁的父亲就放心地把家里的制饼生意交给他。
李家全接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家还一直生活在祖厝里,并在那里做大饼,那时整个龙涓只有他们一家人在做大饼,因此许多人都会找上门来买饼。他回忆,当时烤制大饼还是烧炭,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做一次饼流的汗,就像洗了澡一样。近几年,他们搬到了新房,改用燃气煎锅。尽管如此,李家的龙涓大饼依然传承古法技艺。
与龙涓乡其他家大饼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家传秘制的制馅技术。李家全在传承祖传技艺手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不断尝试,形成自己独到的大饼制作“专技”。此外,靠的是代代相传的手艺跟货真价实的配料,造化出回味无穷的口味,来征服大家的味蕾。
“说起龙涓大饼,最早源自于福建安溪龙涓婚嫁习俗中的礼饼,因产自龙涓,所以用龙涓的地名来命名。”李家全介绍道。在当地,只要家中有定亲、办婚礼或生男孩时,就会把龙涓大饼当做礼饼,通常是男方在过大礼的时候送到女方家,再由女方家里分派给亲戚邻里。而男方家里也会将大饼作为伴手礼,送给到家里祝贺的亲朋好友。
而龙涓大饼因形如圆月,色如琥珀,跟中秋月饼非常相似,也很应景,于是在泉州慢慢演变成了中秋节的月饼。这个中秋,不如也去吃吃龙涓大饼吧,感受不一样的月饼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