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泉州“小戏骨”摘得全国“小梅花”奖

获奖的提线木偶戏《闹春》,从演到唱到奏乐,均由11名平均年龄不超过12岁的小学生完成

孩子们熟练地操作木偶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通讯员 施远圻 文/图

2022年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凭借提线木偶戏《闹春》荣获集体节目“小梅花”称号。

据了解,“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办于1997年,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闹春》能获得此荣誉,得益于闽南文化进校园工作的不断推进。”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校长曾凤蓉介绍道。

11人演一台戏 演唱奏乐皆为学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便与泉州木偶剧团共建合作,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提线木偶引入校园。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们了解提线木偶,并成立提线木偶社团让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提线木偶表演。

此次提线木偶戏《闹春》便是由学校提线木偶社团带来的,长达8分钟的小戏从演到唱再到奏乐,都由11名平均年龄不超过12岁的小学生完成。“以往参加比赛或校外大型表演,学生们最多只能负责演和唱的部分,此次参加比赛的奏乐也由学生负责,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学校提线木偶社团老师林茵告诉记者。

原来随着提线木偶社团的不断发展,学校已形成完善的梯队培养,在表演中孩子们基本能完成演和唱两部分。为了寻求新突破,让孩子更深入领略传统戏曲的魅力,社团于2020年成立了一支小乐队,将提线木偶表演中由幕后演出人员所承担的配乐演奏部分交由学生完成。

今年11岁的林立同学是闽南特色打击乐器压脚鼓的演奏者,表演时他不仅要用鼓槌敲打鼓面,还需将左脚放置鼓面上,通过挪动脚跟控制音色。“这样坐久了,虽然屁股容易酸、脚容易麻,但我不能分心,因为压脚鼓有定音作用,表演时需要注意观察,与台上的木偶进行配合。”林立告诉记者,当好“绿叶”,认真对待排练和演出是他给自己的要求。得知《闹春》获得国家级荣誉,他非常自豪。

传承需创新 鼓励师生编排原创剧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奖的提线木偶戏《闹春》为学校原创剧目,讲述祖孙三人出外游玩,偶遇一男子爬树折柳的不文明行为,奶奶随即批评那男子,告诫他应注意安全、不要随意攀爬。男子当场道歉,并相约一起蹴鞠、歌舞,呈现出一片平安喜乐的景象,也传递出“讲文明,树新风”的正能量。

“传承,既要延续传统,也要有所创新,我们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们参与到提线木偶剧本的撰写及改编中,这样的剧本富有童趣,编排出来才能让更多孩子喜欢。”曾凤蓉介绍道。此外,学校还要求提线木偶社团每学年需编排一出原创剧目。

今年12岁的肖健林是学校提线木偶社团的一员,也是提线木偶戏《闹春》中不讲文明男子的扮演者。“我所操作的提线木偶有30多条线,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完成,难度较大。还好剧本符合我们的视角,比较容易理解,在背台词方面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肖健林说。

在小学生涯的最后一年里,肖健林除了想在社团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排练,学习操作提线木偶外,他也希望能参与到原创剧本的编写中,将来让学弟学妹们排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