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漳州圣杯屿水下考古进行时

万件龙泉青瓷今年将出水

水下沉船中的成摞瓷器(央视截图)

8日拍摄的圣杯屿海域元代海船水下考古遗址发掘现场 新华网/图

元代沉船大概位置

电脑复原的元代海船(央视截图)

N央视 新华网 福建日报

大约700多年前,一艘满载龙泉窑瓷器的元代海船在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沉没。这艘船上发现的多件瓷器标本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历史细节,但是仍有诸多谜团待解。近日,在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元代海船水下考古遗址全面启动发掘,我们将拨开海底泥沙,见证海运盛景。这一考古工作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考古发掘预计持续到今年12月。该考古发掘项目是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之一。

遗址地点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交汇处

水下遗址位于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东北距离圣杯屿200米,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的交汇处。船体残长13.07米,最宽处3.7米;残存6道隔舱板,推测至少有7个舱,舱宽一般为1.5米,最宽的北3舱宽度达2.6米。船舱内发现大量瓷器,去年就采集到龙泉窑瓷器标本近700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起点和发祥地之一,漳州圣杯屿海域潮水复杂,暗礁众多,考古工作平台就在水下遗址的上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船只南来北往的重要门户和通道。工作平台所在水面往下大约30米,就是这次发掘的海船水下遗址。

考古人员用立体沙盘还原了考古队此前拍摄的水下遗址照片,按照1∶1的比例3D还原了水下遗址的全貌,甚至包括海洋生物的位置也与考古队拍摄照片里的一模一样。

水下发掘

瓷器陆续出水,将打捞万件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说,今年圣杯屿水下考古的发掘面积是280平方米,为期100天,预计到11月底将有近万件文物陆续出水。目前,考古队初步完成了沉船遗址作业面的清理工作,对探方内的成摞破损瓷器进行了水下原位加固。8日是正式提取文物出水的第一天,陆续出水了58件文物,均为龙泉青瓷,器型包括盘、碗、高足杯和香炉等,大部分为完整器。9日下午,对加固的成摞瓷器进行整体提取,数十件文物出水。两天总共提取了超百件龙泉青瓷。

孙键说,在沉船考古中,引人关注的除了船货,还有跟人类生活形态有关的痕迹。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可以更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古代海洋活动的形态。

龙泉青瓷

蕴藏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趣

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曾组织开展相关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首次找到海船水下位置。2021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调查,采集标本近700件套,器类丰富,包括龙纹大盘和双鱼洗等。经过调查,发现水下堆积的主要为瓷器和船体,尤其是船体两侧约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文物密集,甚至有成摞的瓷器堆积,且绝大部分可以复原。

据孙键介绍,圣杯屿海域的元代海船所载船货基本以龙泉窑瓷器为主,从龙泉瓷的风格、造型工艺来判断,其年代倾向于元代晚期。

龙泉窑青瓷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符号之一。釉色精美,工艺精良,一件小小的龙泉窑青瓷,蕴藏着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趣,也折射出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变迁。

科技助力

三种声呐水底探宝

此次考古采用了合成孔径声呐、多波束声呐、旁侧声呐、磁力仪等7套设备,装载在两艘物探船上,相互配合,对圣杯屿海船遗址及附近海域开展了小范围精细探测,获取海底及遗址的平面、三维地形以及地层剖面数据和磁力异常数据,锁定海底数据异常点,为水下探摸提供线索,结合所在海域的风、波浪、潮流等资料,未来还将为研究水下遗址形成过程和下一步的考古发掘提供有效支撑。

意义重大

实证宋元福建海贸昌盛

孙键说,从某种意义来说,龙泉青瓷是中国第一种走向全球化的商品,所以也有“龙泉行天下”,或者“天下龙泉”的说法。

有研究表明,在环印度洋地区,元代中后期到明代初期,龙泉窑瓷器在出土的中国瓷器中,占比高达80%以上;而在东亚东南亚,占比约为60%,形成“龙泉天下”的总体流布格局。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刘淼说,晚唐五代时期,长沙窑占据了绝对的主体;五代到北宋早期的时候,又出现了越窑为主体;到了元代中晚期的时候,基本上龙泉青瓷占据了船货的主体。它也代表了我们古代海外贸易发展的不同阶段。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永平说,圣杯屿出水的瓷器是典型的龙泉窑外销瓷器,它的发现填补了龙泉窑瓷器外销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实证了宋元时期福建海上贸易的繁盛。

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福建博物院负责人傅柒生说,加强圣杯屿水下考古调查与科学研究,可以更完整地揭示和阐释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泉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