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乡村教师的最后一个教师节

罗源县最边远的霍口畲族乡东宅中心小学的黄亨俤,扎根乡村三尺讲台43年,用心点亮2000多名山里娃的希望之光

黄亨俤与学生们踢足球

黄亨俤与学生李彰桂聊天叙旧

黄亨俤辅导学生做作业

N海都记者 林涓 通讯员 于艳鋆 文/图

“黄老师,教师节快乐!”9月9日,罗源县东宅中心小学教师黄亨俤提前收到了来自学生的教师节祝福,这也是他教师生涯最后一次过教师节了。

罗源县东宅中心小学位于霍口畲族乡东宅村,是罗源县最边远的一所完全小学,距离罗源县城60多公里,目前在校学生19人。时光匆匆,昔日的年轻小伙,如今也迈入花甲之年。黄亨俤的大半辈子都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扎根在这个偏远的小学,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

“我想当老师,我想回家乡教书”

1979年,16岁的黄亨俤在罗源县霍口中学读完高中就来到东宅中心小学成为一名代课老师,三尺讲台上一站便是43年,是霍口畲族乡中小学教师中教龄最长的“老教师”。

“我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因为我是从东宅走出去的学生,高中毕业后,我就想着回到东宅中心小学教书,能让更多的孩子像我一样有机会接受教育,走出大山,成长成才,回报社会。”怀揣着初心与梦想,他开始了漫漫教书育人之路。

那时的东宅中心小学荒凉无比,没有塑胶跑道、没有水泥路,只有破旧的老楼、简易的黑板和需要时常修补的课桌,教学环境可以说是非常艰苦了,但是初为人师的他依然充满热情与干劲。

学校每年有两百多名学生在读,可老师只有10来个,极度缺乏科任教师,黄亨俤在教数学的同时,又身兼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的课程,成了教学全能型选手。“乡村老师就是这样,什么科目都要教,不会的我们自己花时间学习,慢慢教学相长也就会了。”

“每周都会去家访,几乎走遍四个行政村”

早些年教书最令黄亨俤头疼的就是学生的出勤率不高。“那个时候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接受教育意识也不强,学生没来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我们上过学都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我希望山里娃都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让孩子们能来学校上学读书,黄亨俤几乎走遍了东宅中心小学附近的南墘、石坪洋、塘下、徐坪等四个行政村,跋山涉水,最远的徒步约10公里,只为了给家长和孩子做思想工作,动员鼓励孩子们抓住教育学习机会。

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他主动给孩子们垫学费,让孩子们都能上好学;有的学生没有铅笔橡皮,他主动给孩子们买文具,让孩子们都能上好课;有的学生学习进度较慢,他主动给孩子们“开小灶”,经常进行课后辅导,让孩子们都能读好书。为了紧密加强家校联系,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他每周都会去学生家里家访,“只有沉下心来做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我舍不得他们,放弃调任中心校机会”

面对调任霍口中心小学教书的机会,黄亨俤思虑良久后,最终仍选择留在东宅中心小学。“虽然霍口中心小学离罗源城关距离会更近,但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听到一声声‘老师好’的亲切呼唤,我就舍不得离开这儿了,而且没什么新老师来我们这儿,如果我走了,那就会少一名老师。”

如今,曾经破旧的校园经过装修,已焕然一新,可在校学生数却从他刚来时的2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19人,教师数量也缩减到7人,且都为男教师。不管还剩下多少名学生,黄亨俤成为乡村教师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目前,年轻人外出务工的非常多,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哪怕只剩下一个孩子,我也会好好地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

“看着他们走出大山,

我的坚守很值得”

“黄老师好久不见,教师节快乐!”眼前这两位相谈甚欢的是黄亨俤和他的学生李彰桂。李彰桂现任福建省创隆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9月8日,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他特意驱车前往霍口畲族乡看望黄老师,也为东宅中心小学的师生们送上中秋月饼,为霍口中学毕业班教师发放奖教金,祝福师生们双节快乐。“师恩难忘,黄老师就像是我们的父亲一样,严厉但温柔,教会了我们许多知识与做人的道理。”

三尺讲台育桃李,四秩春秋谱丹心。43年教学生涯,黄亨俤教了2000多名学生,用知识带领着孩子们走出大山,有的和他一样成为人民教师、有的保家卫国成为警察军人、有的创业经商成为企业家……“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与使命,我们要做山里娃的指明灯,照亮他们成长的路。如今,看着我的孩子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我倍感欣慰,也为他们感到自豪。”

白露已过,微风渐凉,可黄亨俤的心却暖意渐浓,教学生涯最后一个教师节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如果重回当年,我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回村教书,反哺家乡,鼓励一批又一批山里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我还是会常回来看看这些孩子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