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3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晋江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

站在新的起点上,晋江将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打造全国县域科技创新标杆示范,谱写“晋江经验”新篇章

晋江三创园创客大街

科技创新助力晋江企业转型升级

N海都记者 杨江参 通讯员 林晓燕 文/图

近日,科技部公布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晋江榜上有名,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路子。2002年总结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晋江经验”,其中的关键就是“改革创新”。

20年来,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保持全国第4,综合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县域第8。站在新的起点,晋江将继续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打造全国县域科技创新标杆示范,谱写“晋江经验”新篇章。

晋江高质量完成22项创建指标

2018年,晋江入选全国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建设主题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建设周期为三年。三年过去,对照《晋江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实施方案》,晋江高质量完成22项创建指标。其中,9项完成150%以上,5项完成200%以上。

把科技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委科创委,配齐20个镇域科技副镇长和科技专干,统筹调度科技创新工作,规划布局“一廊两区多平台”科创版图,每年召开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分行业开展科技赋能对接活动,举办系列创新创业赛事,近三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平均增速高达27.9%。坚持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并重,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和医疗健康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集群化,晋江造产品出征太空、亮相冬奥,全市90%以上企业实现“触网”。

重点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三个覆盖”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共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12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1家。立足产业引平台,建好平台促产业,投入近百亿元,引进建设中科院装备制造研究中心、中国皮革院等9家高水平研发检测平台,构建“一产业一平台”的创新支撑体系。完成市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归口管理,优化完善运行管理、资金规范、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率先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引进中关村中试熟化服务平台,设立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定期组织成果对接推介,近三年,累计发布技术需求1720项,转化科技成果785项,登记技术合同金额增长6.9倍。

晋江还坚持“政、产、学、研、资、介”为一体发展,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资本链有机衔接,共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8675人(次),2018—2021年财政科技支出达18.89亿元,今明两年还将安排3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59亿

近年来,晋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9年的115家增长至2021年的40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59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至24%,成为带动全市创新发展的“领头羊”。

大力实施高企倍增工程,把高企培育作为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核心环节和重中之重。每年召开高企培育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高企培育工作,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下发到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并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全市上下齐抓高企培育的工作格局。出台高企奖励叠加政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可叠加享受资金奖励、税收减免、人才自主认定等系列政策,进一步凸显高企含金量,引导一批企业加快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

筛选960家企业建立高企培育库,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梯次,构建以高企为核心的企业成长链条。2022年,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3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9家,各类创新主体快速增长,为培育高企提供丰富的阶梯储备。

建立“科技部门+专家+专业机构”联动机制,采取专场培训、实地走访、一对一辅导等方式跟进高企申报全进度、全过程。今年来,依托泉州“云宣讲”和晋江“JIN企先锋”等载体,组织线上线下高企申报专题培训,提高政策知晓率。同时联合专家深入重点企业进行“一企一策”辅导,帮助解决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提升高企培育效果。

依托4大高校、9家高水平科研平台,晋江持续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加深合作,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同时,常态化推进产学研用对接,为企业知识产权储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源泉活水”。

科技特派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晋江经验”与科技特派员制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一直以来,晋江坚持把传承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与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机融合,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聚焦晋江产业转型需求,服务产业延伸。通过科技特派员引入优秀科技资源,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加码制造业升级新动能,为“晋江经验”插上科技特派员的翅膀,实现完美的化学反应。

制造业是晋江的支柱产业,特别是纺织、鞋服,产业规模超千亿,拥有安踏、利郎、百宏等知名企业。因此,晋江立足本土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率先在全省将原本服务于农业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延伸至工业和服务业。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选任省、泉州市科技特派员348个(含团队44个、法人1个、工作站6个),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和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创新动能从田间地头扩散到了企业车间、社区楼宇。

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核心,是科技人才和成果的嫁接导入,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为此,晋江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发力点,通过持续引进建设创新平台,打造“集聚人才、成果要素,赋能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累计投入30亿元建设四大本硕高校、9家高水平研发检测平台,为当地企业提供包括检验检测、标准制定、人才培训、技术攻关、成果对接以及数字赋能在内的科技服务。

晋江还通过把外部科技资源的嫁接导入作为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构建全方位、全渠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人才、技术的精准嫁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实施科创人才聚集、硕博人才倍增、技能人才振兴“三大行动”,大力培育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共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8675人(次),人才资源总量18.62万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撑。同时,引进建设中关村中试熟化服务平台,设立全省首个县域技术合同登记点,并先后出台12份政策文件,加码加力支持科技创新。

晋江将重点构建“三个示范区”

“晋江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成为全国首批的国家创新型县(市),意义非常重大。”晋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而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创建,一方面坚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来培育新兴产业,调优产业结构,进而来实现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一体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说为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此次晋江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只是起点,并非终点。站在新的起点上,晋江将以“晋江经验”20周年为契机,重点构建“三个示范区”:区域创新生态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0亿元,高新企业突破1000家;产业创新转型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0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高新产业产值占比达30%以上;高端人才聚集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0个、博士1000名、硕士10000名、技能人才20000名。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