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北京青年报 湖北经视 健康时报
近日,“婴儿水”的话题引发关注。不少商家都在售卖“婴儿水”,或者将水标注为“适合婴幼儿饮用”,并宣称这类水低矿淡钠,可以减轻婴儿的肠胃负担等。
在价格上,这类水比一般的水普遍贵了两到三倍。然而,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通过对比相同品牌标注婴幼儿适用与未标注婴幼儿适用水的成分含量发现,两者的成分含量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除了“婴儿水”,儿童酱油、儿童面条、儿童牛排……各种“儿童食品”在市场上也比比皆是。那么,这些打着“儿童”旗号的食品,真的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发育吗?
市场状况
宣称低矿淡钠
比普通水贵两到三倍
记者在一些网络平台以“婴儿水”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价格上看,这种水1升的价格有的是6元多,有的是8元多,有的是9元多。标注为适合婴幼儿的水和普通的饮用水,在价格上差距较为明显,普遍在两三倍之间,有的甚至差距在四到五倍。
这些水的介绍页面宣称,之所以要喝“婴儿水”,主要是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饮用水若摄入过多的钠,有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因此要谨慎选择饮用水。婴幼儿饮用水矿物质含量不能太高,又不能没有矿物质,因此要选择低矿淡钠的等。商家还宣称,这些“婴儿水”富含多种矿物元素,比如偏硅酸等。天然弱碱低矿淡钠的水可以减轻婴儿的肠胃负担,偏硅酸含量高于天然饮用矿泉水标准。
记者咨询了几家商家的销售人员,他们有的称自己家的水是低矿淡钠矿泉水,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一种“婴儿水”,可以直接饮用,不需要烧开;有的表示,他们的矿泉水是永久冻土层天然活泉,可以直接饮用,孕妇和婴幼儿饮用更合适;有的表示,他们的水低钠低矿化度、矿物质均衡、煮沸无水碱,可常温直饮、加热至合适温度或烧开晾凉至合适温度。
在电商平台上,“婴儿水”的销量相当可观,从月销数百件到上万件不等。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有的消费者认为水的口感确实跟普通水不一样,有的则表示,虽然价格贵了点,但水很好,出门拿着方便,冲奶比较方便。记者注意到,也有不少消费者询问“婴儿水”是不是“智商税”。
上海消保委
检测发现与普通水无显著区别
“婴儿水”也引起了上海消保委的关注。近期有消费者向上海消保委咨询关于“婴儿水”的问题。消费者称,因为看到网上说没有标注婴儿适用的水矿物质不够,一定要用“婴儿水”给宝宝冲奶粉才行,所以经常购买。
上海消保委购买了一些标注“适合婴幼儿”的水,通过对比相同品牌标注“婴幼儿适用”与未标注“婴幼儿适用”水的成分含量发现,两者的成分含量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比如,在镁的含量上,适合婴幼儿的水含量为0.5~10.0,普通水为≥0.5;钾的含量上,适合婴幼儿的水含量为0.35~7.0,普通水为≥0.35;钠的含量上,适合婴幼儿的水含量为0.8~20.0,普通水为≥0.8。
在pH值上,一款适合婴幼儿的水的pH值为7.02~7.98,普通水则为7.3±0.5;另一款适合孕婴的水和普通水pH值则完全一致。
专家解读
只是营销概念炒作
为了卖更贵的价格
对于“婴儿水”和普通水(饮用水)的区别,上海消保委询问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没有“婴儿水”这一说,就是一个概念的炒作,所有的水,其分子结构都是“H_2O”,没有区别。差别仅仅是产品的地域,水质的差异而已。对于婴儿用水的成分含量标准区间应该是多少?专家表示,国家对婴儿用水没有制定统一标准。
对于婴儿一天摄入多少的水量较为合适,专家表示,婴儿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排泄水的速度比成人快,年龄越小,水的出入量相对越多,婴儿每日水交换量是成人的3~4倍,所以婴儿一天喝水量要根据体重给予,一般每天每公斤体重为120~160毫升。
上海消保委表示,所谓的婴儿水与普通水(饮用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消费者给宝宝冲泡奶粉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将水烧开,至于购买的是桶装水、瓶装水或安装饮用水过滤器过滤的水都是可以的。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国家首批注册营养师谷传玲表示,“婴儿水”跟“儿童酱油”一样,是一个营销概念,是为了卖更贵的价格。而1岁以内的婴儿营养主要来源是食物,母乳、配方奶粉等,而不是靠水,所以她觉得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钱来买“婴儿水”。
法律人士
广告不得含虚假
或引人误解内容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认为,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在他看来,因为国家并未对婴儿用水制定统一标准,“婴儿水”只是商家炒作的一个概念。如果经过调查认定宣传的内容和实际不符,那么商家的这种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根据法律规定,经营者虚假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20万元到10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万元到200万元的罚款。赵良善表示,这种虚假宣传的行为还构成消费欺诈,对此,消费者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新闻延伸
“儿童食品”的套路要小心
如今在各大商超里,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儿童食品”散布在食品区的各个货架上,十分显眼。儿童高钙奶酪棒、儿童牛奶、儿童酱油、儿童牛排、果蔬五彩蝴蝶面、营养强化小馒头等,琳琅满目,这些食品普遍在外包装上下了不少功夫:有的形同玩具,有的设计了可爱的卡通图案,同时还印着“纯天然”“无添加”“成长助力”“宝宝首选”等字样。
那么,这些“儿童食品”真的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吗?
截至今年2月,我国已制定公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19项,其中,仅有针对0~3周岁婴幼儿的配方食品、辅食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食品安全标准,还没有针对于3周岁以上儿童的特定食品安全标准分类。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胡筱波博士表示,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儿童食品”并非食品分类,而是针对儿童营销的食品。其火爆背后,是儿童市场的溢价高和好挣钱。与其说这些食品有益于孩子饮食健康,不如说这是一种营销策略。
胡筱波说:“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儿童食品的标准,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儿童食品,包装上面只是打了‘儿童’两个字的标签,实际上他们所使用的标准,全部都是成人标准。市面上的儿童食品参差不齐,有部分产品里的钠离子、防腐剂、添加剂、香精香料,甚至比成人的食品还要多一些。所以我们告诫广大家长,在选购食品的时候,不要看见‘儿童’两个字,就一定觉得它是好的、是优质的、是对孩子最适宜的。”
专家表示,比如很多“儿童奶酪”是再制奶酪,会加上大量脂肪、奶油、糖以及其他添加剂,来迎合孩子的口味。另外,它的含盐量一般会比较高,除极少数新鲜奶酪含盐量较低外,其他大部分奶酪在发酵过程中都需要加入大量的盐。建议2岁以后再给宝宝食用奶酪,而且选择天然奶酪更健康。
而“儿童牛奶”,有些商家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会加入较多的糖或代糖等甜味物质,甚至还会加入各种香精调味,摄入过多糖会造成儿童肥胖、龋齿等问题。3岁后,孩子主要从奶中获取优质蛋白质和钙,其余营养素可从多种食物当中获取。因此,没必要购买儿童牛奶,建议给1岁以后的孩子最好选鲜牛乳,其次是还原乳,不要选择乳饮料。
部分调味品也有冠以儿童食用的,比如儿童酱油、儿童咸菜、儿童肉松,很多家长看中的就是它“低盐”“低钠”,但事实上对比普通酱油和咸菜的钠含量,并没有差多少。儿童挂面也类似,钠含量也不低。
□小贴士
不要买配料表太长的
专家认为,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数儿童食品,实际上与成人吃的没有太大区别,除了一些少之又少的营养元素外,最大特点就是在味道、包装等方面吸引孩子。
家长选购时,首先还是要看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选择天然原料排在前面的食品(如牛奶、鸡蛋、水果等),调味品顺序越往后越好(如白砂糖、食盐等)。最后,有一个非常简便的原则,就是不要买配料表太长的,要注意少油、少盐、少糖。此外,还要看一下是否含有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