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财富,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习近平
N海都记者 唐明亮 梁展豪 林童
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亲自为福建擘画生态省建设蓝图。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这为我省进一步深化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殷殷嘱托,在八闽大地回响。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正引领“新福建”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经济总量;全省单位GDP能耗强度仅为全国的2/3;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福建不仅先后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还是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全省所有地级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绿色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深化林改 助力林农点“绿”成金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推动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行“分山到户、均林到人”,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三明市沙县夏茂青钱柳家庭林场场长洪集体是林改的受益者。1994年,洪集体就开始接触林业,做的是伐木生意,并赚到了第一桶金。但此后几年里,因为林地权属不明、四至不清,常遇纠纷导致损失惨重,让他一度想要放弃林业。
直到林改让他看到了希望。“有了产权,心也稳了,积极性也不一样了。”洪集体回忆,在那之后,他承包了大片闲置林场,林场每年有砍有种,收益相当可观。“赚了钱,我就再投资,扩大规模,再种树。”2016年,受益于林业金融的改革创新,政府还帮忙解决了融资难问题,由沙县森林资源收储有限公司收储“兜底”,他向沙县农商银行申请林权抵押贷款500万元,用于拓展林业生产,如今他经营的林子面积已达3800亩。
同时,政府扶持的林下经济也让他看到了“商机”,他在林下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和细叶青蒌藤,在林下养殖肉用鸡,还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发展森林人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居民旅游消费。通过发展林业赚的钱,他还办起了家庭农场,实现“以林养农”,他种植的有机大米,目前已经拿到了两个有机认证。2021年,洪集体的家庭年收入达到145万元。
深化林改,久久为功。十年来,我省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真正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双赢。福建还探索利用1.79亿吨的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累计成交碳排放权产品3516.33万吨,成交金额逾9亿元,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此外,我省还创新开展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武夷山水”“红古田”等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打响。
循环经济 转动工业园区发展引擎
循环经济如何转动工业区的发展?龙岩上杭县蛟洋工业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园区根据国家鼓励的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于硫磷氟等化工深度扩展,主导产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园区企业生产的主副产品都能用于发展循环经济,连让人头疼的废气、废渣、废水在这里也被“吃干榨净”。举例来说,紫金铜业生产产生的硫酸资源,由引进的瓮福紫金公司加工成净化磷酸等产品;再引进企业消耗瓮福紫金公司生产产生的氟硅酸和磷石膏;产生的废水也能采取有效措施综合回收利用……真正做到变废为宝,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该园区现有企业53家,规模以上企业27家,还吸引了吉利、巴斯夫、宁德时代、传化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前来这里投资兴业,构建了集有色金属、新材料、建材三位一体的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十年来,我省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以部分高于国家评价标准的指标推进绿色工厂创建,目前已建设11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个绿色园区、184项绿色设计产品、1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个产业园入列国家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漳州市陆海环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列入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0.8%,能耗强度仅为全国的2/3。
绿电赋能 清洁能源比重全国“领跑”
8月11日,坐落于福州永泰白云乡的永泰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8月28日,中国华电福建周宁抽蓄电站4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十四五”期间我省首个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
“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将电网负荷低时的多余电能,转变为电网高峰时期的高价值电能。”永泰抽蓄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严水霖介绍,永泰抽蓄电站投产发电,不仅输出源源不断的电力,每年还可节约标准煤消耗20.7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2万吨。
除了水能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立足山、水、海岸线和港口优势,大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风能、核能等多种清洁能源:2012年12月28日,福建首座核电站——宁德核电站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实现福建核电零的突破;2016年7月,东南沿海第一个海上风电场——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建成投产;2020年8月,三明尤溪县汤川风电场并网发电,源源不断输送清洁能源;2020年底,“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成功并网……
10年来,我省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长,清洁能源已成为我省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清洁能源产业装机比重达58%,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福建已成为全国电源种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
未来可期
全省绿色经济
大有可为
十载奋进路,风起再扬帆。我省出台了《福建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围绕生产绿色化、生态产业化、能源清洁化、生活低碳化等四个方面,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一批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和重大研发成果取得突破,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企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色贷款规模较2021年末翻一番;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
“福建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已迈入高收入水平发展阶段,享有发展绿色经济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政策红利和发展阶段所带来的战略机遇。”在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刘名远教授看来,绿色经济已成为新时代下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成为加速福建省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发展低碳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动力和潜力。锚定既定奋斗目标,福建绿色经济大有可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