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周字艺) 20日,记者从福建省体育局获悉,省体育局近日制定了《福建省队运动员进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长效化机制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省队运动员进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工作将于今年全面启动,分为四种服务形式,以发挥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全国冠军等优秀运动员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共建”模式。与就近的中小学校或社区签订共建协议,把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与运动员文化学习、社会实践融合起来,结合党团主题活动、学校运动会、全民健身日(周)、社区运动会或健身体育活动、全民健身展演等活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共学”“共建”,选派省队运动员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工作。
二是“课堂”模式。把省队运动员进学校、进社区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管理,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课堂”“冠军健身课堂”等,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健身讲堂。
三是“志愿者”模式。把省队运动员纳入“志愿者”管理,结合“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开展健身指导志愿活动。外训期间,可以结合与驻地就近中小学校、社区(乡村)共同开展传统教育、红色教育等活动,同时组织健身指导工作。
四是其他模式。省队运动员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开展进学校、进社区健身指导工作。有条件的运动队(员)还可在进校园、进社区的基础上,进农村、进连队、进厂矿等基层单位开展活动,扩大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覆盖面。
其中,每个运动管理中心将至少对接一个学校或一个社区。根据实际情况,运动队(员)进校园或社区开展健身指导服务活动也将与训练备赛相结合,各运动队(员)与有关单位“点对点”“结对子”,就近就便长期开展活动。
原则上各运动管理中心选派省运动队参与服务活动每年应不少于4次,省队运动员(正式运动员)参与服务活动每年应不少于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