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宁强
受访者供图
“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大黄鱼,又叫黄瓜鱼,自古以来,就是海洋给予福建人民的丰厚馈赠。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过度捕捞和粗放的作业方式,东海大黄鱼资源几近枯竭。当时,毕业于渔业资源专业的刘家富萌生了通过人工繁殖拯救与保护大黄鱼资源的念头,这一干就是40余年。经过刘家富和他团队的努力,大黄鱼从一度濒危到重回百姓餐桌,如今已形成年产量超20万吨、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大黄鱼之父”刘家富去年被授予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尽管现年已82岁,但他依然奋斗在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开发与大黄鱼科研领域。近日,海都记者再次来到刘老家中,重温他和他的团队数十年来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取得成果的故事。
怀揣渔业梦 抢救大黄鱼
“那时候米粮比较缺,我们常以大黄鱼作口粮。”福建三都澳港一名老渔民回忆,早年渔民多以大黄鱼为粮,然而到上世纪70年代,因过度捕捞,它们几乎没了踪迹。
“当时两次大围捕,直接导致大黄鱼形不成鱼汛!”刘家富告诉记者,1971年,他从上海水产学院渔业资源专业毕业后进入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不久,他发现因机帆船和探鱼仪在海洋捕捞业上广泛使用,越冬大黄鱼被大量捕捞。从1974年春开始,浙江、福建各产卵场的大黄鱼均渐渐形不成鱼汛。
“这样捕下去,大黄鱼肯定会灭绝的!”刘家富萌生了用人工繁殖来拯救与保护大黄鱼资源的念头。1981年底,他主动请缨调进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鱼类养殖技术工作。刘家富一边收集国内外有关鱼类人工繁育技术与增养技术的资料,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调查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情况,几近痴迷地研究大黄鱼增繁殖方法。
初期遇困境 艰苦中奋进
刘家富回忆,当时一年的经费不足1000元,实验场所和设备缺乏,办公条件简陋,这样一份微薄的家底却承担着鱼虾贝藻蟹等养殖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大黄鱼养殖技术研究的繁重任务。
“那时我们因陋就简,没有育苗池,就自己动手挖了两口土坑做育苗池,找两口大陶缸就是孵化缸了。”刘家富说,没有水管,就去山上砍毛竹,掏空内部当水管,同时制作木塞当作阀门。
刘家富说,当时虽然资金短缺,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为了坚持规模化育苗养殖试验,干部职工们通过向社会借一点、欠一点、节约一点等方式凑了2000元钱,买下了一艘破船。那时候十几二十个人都在船上吃喝拉撒睡。所幸,团队的努力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逐个攻破了难关,最终为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提产业建议 获政策支持
“最开心的要数在省水利厅支持下,我们拿下1万元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让大黄鱼人工增养殖研究工程得以走出第一步。”刘家富回忆,当时大黄鱼批量育苗成功了,但面对早期试养的大黄鱼生长缓慢的问题,许多领导、专家及课题组人员均认为无养殖开发前景。
但刘家富从个别生长特别快的个体中看到了养殖开发价值,撰写了《关于瞄准养殖开发方向、早日建成事关振兴闽东大计的大黄鱼支柱产业的几点建议》,得到福建省领导的支持。其后,原省科委与水产厅给水产技术推广站下达了“大黄鱼养殖技术开发研究”项目及50万元经费。后来,他们又拿到了30万元星火计划科技贷款,这才有了更多的经费用于科研试验。
刘家富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团队不懈努力,终于育出了100余尾人工繁殖鱼苗,实现了“质”的突破。而后,随着育苗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通过两种不同途径培育的亲鱼不断增加,1990年终于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其后,依靠大黄鱼苗种繁育创收,自力更生建设了大黄鱼产业化试验、示范与服务基地,扩建海上网箱与育苗室等,并引进了更多人才及相关技术,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
乡鱼解乡愁 名扬国内外
大黄鱼从一度濒危到重回百姓餐桌,如今已出口到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刘家富说:“华人看到大黄鱼非常亲切,因为乡鱼能解乡愁!”
福建省内已构建了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标准化与品牌、原良种繁育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大黄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了产业升级。大黄鱼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并形成了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大黄鱼产业。据统计,2020年,全国大黄鱼养殖产量25.41万吨,占全国养殖海水鱼总产量174.98万吨的14.52%。
日前,我省的乾动深远海智慧渔场暨“乾动1号”在连江县定海湾海域启动运营,预计年产高品质大黄鱼2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