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揭秘“百年神药” 破解“健康密码”

历经7年攻关,厦大林圣彩院士团队揭开二甲双胍的“神药”之谜

N海都记者 蔡嘉雯 林良标 文/图

自上个世纪20年代问世以来,二甲双胍便以临床上的优异表现跻身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王牌药物,其甚至有潜在的抵抗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癌症的效果。然而,此前二甲双胍具体的作用靶点始终是一个谜。这极大地限制了医药界对二甲双胍的理解和应用。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圣彩团队和同学院邓贤明教授团队合作,历经7年的科研攻关,首次从分子角度勾画出了二甲双胍行使功能的路线图,这一重要发现,有助于解释二甲双胍的“健康密码”如何发挥功效,还能为二甲双胍替代药品的筛选提供潜在的靶点,从而在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方面产生更好的疗效。

近日,海都记者来到了林圣彩院士所在的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揭秘“科学大佬”的故事。

二甲双胍成世界“科学谜题”

“普通人对于二甲双胍的了解很少,这是很可惜的。”林圣彩院士说道。

二甲双胍作为治疗二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陌生。它于上世纪20年代从植物山羊豆中分离得到,具有便宜、降糖效果好且副作用小等优点。近年来,各国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可以降低血糖,其在缓解脂肪肝、保护心血管、抑制肿瘤生长及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症状等方面也有一定效果。它甚至有潜在的抵抗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癌症的效果。

对于健康人群,二甲双胍则可能具有抵抗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因此,它经常和卡路里限制一起,被列为人类未来通向健康长寿之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国外,有数个大规模的探索二甲双胍对人类寿命影响的长期临床试验已经展开,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一“健康密码”的最终证据,造福于子孙后代。

此前,在全世界范围有上万篇文章认为“二甲双胍是作为破坏线粒体来得到好处”。“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科学审美,我决不相信一个药物是通过破坏来达到目的。”林圣彩院士坚定地带领团队对其进行反复研究,最终的研究成果,正是被认为在二甲双胍的分子靶点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厦大团队破解“健康密码”

厦大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代谢稳态和代谢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2014年,他们就对二甲双胍产生了兴趣。

当时,林圣彩院士与团队在研究“细胞或者体内缺乏葡萄糖时,细胞如何做出感知和应答”的机制过程中,发现了一条专门感知葡萄糖的通路,无意间激活了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而AMPK被誉为人体代谢的总开关,起到维持物质和能量稳态调节等重要作用。测试结果发现,将葡萄糖滴入AMPK后,AMPK就会升高。

团队大胆做出“二甲双胍是否‘借道’葡萄糖感知通路”的猜想。“当时的研究,相当于一个小偷进了一栋大楼,但是我们还不知道他在哪个房间,只能一间一间地试。”林院士形象地解释道。基于上述研究方向,团队经过了多年探索,果然找到了二甲双胍的分子靶点——PEN2,证实了溶酶体途径才是二甲双胍激活AMPK的正确通路。

林院士回想起来葡萄糖感知通路,形容它就如同辟谷。这一重要发现,有助于解释二甲双胍的“健康密码”如何发挥功效——和人们俗称“七分饱”的卡路里限制的手段类似,两者走的是同一条线路。

特写 爱打“80分”的“老顽童”

相比起治学严谨的科研人员形象,今年59岁的林圣彩院士更像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在闲暇之余,他喜欢与朋友们凑在一起打“80分”(纸牌游戏)。“我很喜欢和社会人士交朋友,不同层次、不同学历,往往能让人引发不同的思想感悟。”林院士说道。

有人曾经形容他:“对于以平和著称的厦门大学来说,林圣彩的到来,犹如一头公牛闯进瓷器店,经常会听到因为他而引发的噼里啪啦脆响声。”林院士很喜欢这类形容,“他们都认为我比较有个性。我始终都很感谢我自己,因为我的‘个性’,敢于做出一些决策。对于我不喜欢的东西,我会直接否定。”林院士说,正是由于回到“安静”的厦大,才能让他真的安静下来,专心搞科研。

从林圣彩院士的办公室出来,抬头就可看见,一幅用瘦金体书写的“问道明德”四个大字高高挂在走廊上。

“其实我是一名哲学家。”林院士笑称,有一天,这四个大字径直地从林院士的脑海中闪过,他便立刻找人书写了下来。“道,既可以理解成与自然界对话,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道理。德,即为一个人的行为标准和品德。”林院士解释到,人一辈子不论受多高的教育,每时每刻都需要问道,端正自己的品德。如今,“问道明德”依旧深深印在他的心中。

观点 “不要急于求成,一生需要在努力之中等待”

对于子女的教育,林圣彩院士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孩子本身就是独立的个体,看着他们越走越远的背影,我一点也不伤感。我只希望他们自信、健康就够了。”

曾经林院士逗他的女儿说:“你怎么长得这么难看?”没想到其回复道:“你长得比我还丑。”林院士听到后哈哈大笑起来,为她的回答感到骄傲。林院士始终认为,能自我调侃的人,往往更加淡泊名利。“直到现在为止,想要做我的学生,我都会问他们‘走路快不快,脸皮厚不厚’。走路快的人自信,‘脸皮厚’的人抗压能力强。”

淡泊名利,是林圣彩院士反复强调的一个词。他呼吁青年一代,不急着发文章,更不要急着攀比。

“科学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林院士说,“艰辛也许是一个有美感的东西,不要急于求成,一生需要在努力之中等待。”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