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
梁展豪 文/图
今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是秋天的主旋律,由朝阳晨露、山川河流共同孕育的稻谷,不仅是农民的宝贝,更是秋日最为动人的风景。眼下,正是水稻丰收的黄金时节,在罗源洪洋乡王认村的稻田里,到处是农民的身影,他们抢抓收割,一片忙碌火热的景象。
20日,记者来到王认村。上百亩水稻梯田沿着山势层层铺展,或金黄,或墨绿,宛如打翻的调色盘。高山白云下,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阵阵微风卷起金色波浪,飘来阵阵稻香。
脱谷机帮了大忙
受今年天气影响,上半年降水持续近两个月,王认村部分稻田内涝秧苗受损,补种后,水稻成熟期不一,有的可收割,有的却还在结穗,因而出现“黄绿”交加的另类景象。村民们趁着天气晴好,用传统的镰刀割谷打谷……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65岁的雷育继正和妻子在稻田中,抢收一年的劳动果实。和过去不同的是,雷育继今年新买了脱谷机,实现稻谷自动化脱粒。
只见雷育继双手抓着稻秆,熟练地将稻穗放入脱谷机内来回转动,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快速转动的齿轮卷入“腹中”,一粒粒金黄的稻谷被收入“囊中”,阵阵轰鸣声响彻田间。“我这里面种了5亩,去年我和老伴两个人在田里割完稻子就已干不动了,好在今年买了台脱谷机,可以让机器帮忙脱谷。”雷育继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水稻种子越来越优质
“我早上6点半就上山来割稻谷了,中午11点多再把稻谷扛下山晒一下,下午1点多再上来继续割,5点左右再下山把晒好的稻谷收一收。”今年66岁的雷铭康说,9月下旬的这几天,是他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日子。他和妻子钟增钗一共种了近8亩的田,但他们二人三天才能割完一亩半的田。为了能更快地割完稻谷,今年他们将劳作时间又延长了些。
“今年我都没喷几次农药,很少虫子来咬,收成也挺好的。”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雷铭康说,“靠天吃饭”一直是农民们的“宿命”,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水稻的种子也越来越优质。雷铭康坐在田埂上,向记者指了指不远处堆放的一袋袋稻谷,说道:“一袋60多斤,虽然扛下山很辛苦,但我们都觉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