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晋
马俊杰 文/图
作为福州“闽商精神”发祥地的上下杭,是近代福州的金融中心。
位于下杭路96号的金融馆,始建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曾是民国时期民办福州商业银行旧址。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免费开放的福州金融·典当文化展示馆(以下简称“金典馆”),展示中国货币历史及福州典当文化和红色金融文化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是福建省唯一的货币金融类专业博物馆。
高柜小窗展示福州典当文化
金典馆是传统的三进院落制式,整体为民国时期建筑风格。馆内第一进重现了古当铺经营场所的模样,陈列着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当票。其中,“高柜小窗”是当时当铺的标志之一。
“旧时当铺柜台的真正高度超过1.7米,为让市民能看清柜台内的样子,我们将高度降至1.5米。”金典馆负责人范立澍说,之所以将柜台高设,民间说法是为了让掌柜能够居高临下,给顾客一种压迫感,以便于压低物品的价格。“其实是为了让外人看不清柜台内的情况,以保护当铺,防止盗贼。”
一进的展室内,展出了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各类当票和典契,其中最早的要数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的当票,难得一见。据介绍,当票上的字全部用毛笔书写,且是典当业独有的“当字体”,作为旧时当铺的防伪标记,每家当铺都有本店的特殊字体。当铺学徒通常要经过多年专业的学习,才能看懂和写出这种“天书”。
“台伏票”与银元有同等价值
据《台江区志》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台江地区钱店业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市102家钱币兑换所,多数在台江区,尤其是上下杭,这一带因此成为福州金融业中心。当时的外国商人在福州交易洋货时,均用现大洋,拒用福州城内钱庄钱票,因此台江钱庄单独发行可十足支现的番银票,通称“台伏票”。
“台伏票”的“台”指“台江”,“伏”原读“佛”,因为早年间老百姓把铸有外国人头像的银元称为”“佛头银”,久而久之误读为“伏”。因此“台伏”可以理解为福州南台各钱庄发行的纸币,与“佛头”银元有同等的价值。
台伏票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发行使用,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经历了整整22年时间。作为地方私营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其发行数量之多,流通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在福建货币史上实属罕见,也在我国货币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民国初年的福建通宝,是中国最后的有孔圆钱
范立澍告诉记者,二进中厅还设有红色金融展区、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州金融发展情况简述等。
民国时期,国家银行和私营银行相继崛起。其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福州钱庄业巨商杨仲端、宋景焰、洪发绥等人发起设立的私营福州商业银行在下杭街成立,主要经营存款、抵押、透支、信用放款、外埠汇兑等业务。抗日战争期间,尤其是福州两次沦陷时,福州商业银行曾被日军侵占。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福州商业银行由于恶性通货膨胀、货币急剧贬值,原有流动资金亏蚀殆尽,正式宣告停业。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商业银行旧址曾一度改为民用。如今与福建江夏学院合作打造为福州金融·典当文化展示馆,因此,它是福建江夏学院货币博物馆下杭路分馆,也是福建省唯一的货币金融类专业博物馆。
在金典馆二进中厅内的货币展示区,展示了从先秦时期到新中国时期的各类货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泉州出土的永隆通宝钱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的五代十国时期钱范。“历史记载钱范起源于唐朝,随着它被挖掘发现,改写了这方面的历史。”金典馆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馆内还收藏了福建当地的流通货币,如福建通宝,其流通时间为1912年至1913年期间,是中国最后的有孔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