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泉州祭十班习俗”入选省级非遗

该习俗流传于泉州洛江区、台商投资区等处,与纪念明朝嘉靖年间村民英勇抗倭有关

“十班公妈”墓庙和抗倭英烈纪念碑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实习生 王炜焕

通讯员 汪茹芸 文/图

9月23日,“泉州祭十班习俗”省级非遗项目揭牌仪式,在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的岩山公园举行。来自万安街道、城东街道及华大街道的10个社区居民自发聚集在一起,共同缅怀抗倭先烈。

据介绍,“祭十班”是泉州东门外一个有名的民间信俗活动,至今已有463年,与明朝嘉靖年间一场惨烈的抗倭战斗有关。

缘起:倭寇入侵,十村落民众奋起自卫

据《泉州府志》的“纪兵”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倭寇入侵泉州、安平、同安等地,反复入侵,焚烧民居,也被军民击退。同年八月廿八,在古福泉大路(泉州琯头路段)附近,一群活动其间或耕作、或贩卖、或上集、或返家等男女及当地许多老少村民,见倭寇入侵,急忙逃入琯头村东之小山的芒草丛中躲避,本来大队倭寇已通过,后队的倭寇听到芒草丛中有狗叫声,便回马提刀杀进芒草丛中,进行惨无人道的大掠杀。周边十个村落的民众,闻声立即拿起锄头、砍刀等,与尚未被杀的避难者一齐杀向倭寇,协力进行自卫还击,一时双方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几乎全歼这批入侵之敌。此战令倭寇大丧其胆,此后,倭寇在泉州别处敢多次进行反复烧杀,但在古泉州东门外至桥南一带,再也不敢来犯。

这一天,与入侵倭寇激战后,战死和被杀害的男女老少达上百人。这些死难者,除可辨认之外,其余都在遇难之处(琯头)被同葬于以一古井为主的大穴之中。

后来,村民们自发在公墓之上,建了一个九尺见方的小庙,以供奉抗倭死难者的英灵。由于明代的乡兵是以村为“班”组成的编制,因此,当年琯头十个村庄民众抗倭死难者的英灵也被尊称为“十班公妈”,这座小庙也被称为“十班公妈”墓庙。

近年,因开发建设需要,“十班公妈”墓庙,被迁至洛江区桥南社区的“岩仔山”上重建。

习俗:最丰盛的菜肴,祭祀逝去的英灵

“十班公妈”庙的斜对面,有一座抗倭英烈纪念碑。纪念碑的旁边,是一块新立于2018年农历八月的“城东(洛江)祭十班习俗碑记”,提示了“祭十班公妈习俗”的由来。

“祭十班公妈”习俗,始于1560年,即从“十班抗倭”的第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八月廿八“十班公妈”罹难日,无论晨昏或晌午,“十班公妈”庙前总晃动着村民上香祭拜的身影。该习俗历经四百六十余载,世代传承,经年不辍,如今,该习俗已深入到泉州丰泽区、洛江区、台商投资区民众的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泉州祭十班习俗”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海清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八月廿八“十班公妈”罹难日,远远近近的“十班”民众,每家每户都要备办最丰盛的菜肴,端到“十班公妈”墓庙前,祭祀者执香肃立,虔诚而恭敬地祭拜面前的“十班公妈”神灵。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后来,泉州东门外琯头十个古村落还按照当时各村农副产业的特色,轮值主祭“十班公妈”。今天城东、万安一带仍然流传着一首轮值主祭谣:“杀猪一,虫寻仔二,挑鸡三,屈头四,绝种五,水蛙六,山草七,蚝仔八,蛏仔九,饭店十。”

郭海清解释,因为每个村落主营的农副产业不一样,就有了不同的指代称呼,如“杀猪一”,指浔美何氏,古代以杀猪为营生,“蟳仔二”,指庄任庄氏,古代以捕虫寻养虫寻为营生,“挑鸡三”,指琯头庄氏等。

传承习俗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07年,“祭十班”习俗获评泉州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泉州祭十班习俗”获评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记者了解到,“祭十班”习俗所在地先后被评为洛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以十班抗倭为主题的现代歌曲《十班抗倭颂》和南音说唱《琯头抗倭》在公益性活动节庆日、非遗日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助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

“这次‘泉州祭十班习俗’成功获评省级非遗项目,我们会以此为契机,传承弘扬好本地爱国主义精神,将本地文化传扬得更高更远。”郭海清表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