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胡婷婷
9月18日10时35分,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原院长、名誉院长、“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陈文祯教授在榕逝世,享年97岁。9月22日,陈文祯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及遗体捐献仪式在福建省立医院圆满生命会馆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泪别这位人民爱戴的好医生。告别仪式过后,陈文祯教授的遗体被送往福建医科大学,将以“大体老师”的身份用于医学研究,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医学。
“治学精益求精,启迪后人;为民救死扶生,鞠躬尽瘁。”告别仪式上,哀乐低回,挽联高悬,挽联上这20个字,字字真切,表达了陈文祯教授为民、为医学奉献的一生。
大道无涯
生前签下遗嘱,她选择做“大体老师”
22日上午,福建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师生,在良师楼前夹道恭迎陈文祯教授。见到载着陈文祯遗体的灵车缓缓驶来,师生们再也抑制不住热泪,深深地、久久地鞠躬。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他们是无言良师,用自己的身躯诠释了无私奉献。陈文祯教授的传承人、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郑备红陪伴着陈文祯教授走完这庄重的最后一程。
“准备告别仪式时,总感觉陈老院长在对着我们温暖地笑。生命有尽,大道无涯。她生前签下遗嘱,她选择做‘大体老师’。她留下了无尽的爱。”郑备红动情地说,死亡让人恐惧,生命让人敬畏,而陈文祯教授选择继续做“大体老师”,让死亡的冰冷和痛苦,拥有了温度和光亮。
从医72年
为了妇幼健康,她无私奉献一生
陈文祯教授这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她从小励志学医,遵循父亲“从医就要当良医”的教诲,一做就是72年。1944年,她入学福建医学院,1950年至1954年在福建协和医院内科、妇产科工作。1951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正式成立。1954年,作为福建协和医院妇产科骨干成员,她与团队整建制来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和医院一起迅速成长,推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从84张病床发展成了全省妇幼保健中心,1996年通过卫生部专家组评审,成为全国首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
新中国成立前,卫生事业落后,农村产妇几乎都是在家里生孩子,不少人留下了子宫脱垂和尿瘘等后遗症。20世纪70年代,国家要求各地免费给农村妇女治疗“两病”,陈文祯带领团队赶赴福建各地农村。尿瘘手术难度大,有时到了晚上,陈文祯仍要借助手电筒争分夺秒为病人做手术。“基层医生力量强了,我离开之后,他们就能造福更多的人。”陈文祯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并手把手教给基层的医生。在陈文祯的参与和指导下,福建省防治全国女性“两病”治疗率与治愈率均达80%以上。
1989年,福建省卫生厅组建省围产保健协作组,陈文祯任组长,成员由省、市医疗保健机构妇儿科、妇幼保健技术骨干组成。这个组长职务,陈文祯连续担任了28年。省围产保健协作组成立当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52.74/10万,到2017年,这个数据下降到了12.41/10万。
传承之路 生殖医学中心有了新大楼,她听后很感慨
“十几天前,我曾去病房看望她,告诉她生殖医学中心现在有了一栋独立的楼。”郑备红说,当时陈老院长虽然病情已十分严重,但人很精神,说话依然十分睿智。听到生殖医学中心启用,老院长感慨地说:“生殖医学高峰的攀登没有顶点,如今条件更好了,一定要做得更强,为更多的家庭带去福祉。”
在郑备红眼里,陈文祯教授不但是医学上的老师,也是人生的导师。“她总教导我一定要开拓创新,不要惧怕困难。”一生为民服务,永不止步是陈文祯医学事业的写照。1997年,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陈文祯教授接到新任务:带领年轻人研究试管婴儿技术,造福不孕不育夫妻。而这一年,她已72岁高龄。
当时陈文祯教授到广州参加辅助生殖培训,她比讲课老师的年纪还大。再次当起“学生”,她每天都早早地就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认真做笔记,晚上回到宿舍就开始整理笔记、复习,第二天再去请教和自己女儿年龄差不多的老师。她曾说:“先做学生,再当先生,不懂的就要学,哪里还管老不老。”
回榕后,她带队筹办辅助生育技术研究室。当时,只有一间试验室,一间手术室,一间门诊,阳台改造成洗手和洗器械场所,手术室只有一张手术床,消毒靠紫外线,通气靠排气扇。经历了17例失败后,1999年,福建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是一对双胞胎男婴,并健康茁壮成长至今。自此之后,各类“试管婴儿”衍生技术相继诞生,填补福建省生殖医学领域的多项空白。
对于郑备红来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她深知自己身上沉甸甸的使命。她告诉记者:“陈文祯教授永不言退的精神始终铭记在心,激励我辈不敢懈怠。”2021年,生殖医学中心门诊量超15万人次,临床妊娠率稳定在55%左右。2022年生殖医学中心新大楼启用,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将实现不孕不育“一体化诊治”新篇章。
深情追忆 与海都报缘分颇深,曾获“感动福建人物”
“如果有机会再与她说一句话,我想再说一声谢谢。没有她,两个孩子将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当日,福建首例试管婴儿的父亲老林,也从外地专程来到告别仪式现场。
老林告诉记者,这20多年来,他们一家一直和陈文祯教授保持着联系,2019年,小哥俩过完20岁生日时,曾回来探望他们的“外婆”。老院长还掏出压岁钱塞给小哥俩,动情地说:“再过10年,你们再来看外婆!外婆要活过100岁,看着你们立业成家。”老林含泪说,虽然两个孩子还没立业成家,但成长得很好,希望老院长放心。
除了两名首例试管婴儿,陈文祯教授还是1000多个试管婴儿的“外婆”,被人们誉为“送子观音”。她96岁高龄仍坚持每周3天门诊,她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倾力所学,传道授业,推动妇幼健康事业的巨轮滚滚向前。
在陈文祯教授的从医生涯中,海都报也与教授的缘分颇深。
2010年,陈文祯教授当选由海都报主办评选的“感动福建人物”,她动情地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人们给予我这么多的尊重和尊敬,今后,大家应该给予我更多的督促和鞭策。”
2020年,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85周年时,海都记者曾专访陈文祯教授,这也是陈教授最后一次接受对外专访。专访文章的标题,记者拟为《陈文祯:独立于时光之外》,陈教授很谦虚,特别交代改为《陈文祯:平凡岗位上的老医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郑备红说,陈文祯教授在临终前,曾交代后事一切从简。她这一辈子,追求做一个简单的人,过简单的人生,做一个简单、平凡的医生,却正是在追求“平凡”中成就了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