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石狮千年古刹金相院 弘一大师曾驻锡

寺庙内既有闽南传统石厝,也有一排南洋小楼

寺内保留的摩崖石刻

郑国明雕刻的弘一大师像

N海都记者 陈晓婷

李梓召 文/图

在石狮市西南境内,有一座灵秀山,海拔仅174.2米,却是千百年来民众的游览胜地。在灵秀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刹——金相院,历经千年风雨、几度兴废,如今再次成为石狮重要的文化地标。

9月23日,石狮宗教界迎来一大盛事。由石狮市佛教协会、泉州佛学苑联合举办的弘一大师圆寂80周年暨弘一大师纪念室落成揭牌仪式,在千年名刹金相院举行。

弘一大师为何在此驻锡,讲学、留墨?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古刹,探寻这座寺庙的千年传奇。

闽南古厝和南洋小楼和谐相融

上周五早上,记者驱车来到金相院。停车后只需几步路,便能遇见山门,这是一座石牌坊,上书“空门”,两侧对联为“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颇具玄机。由于来得早,寺庙里人并不多。

虽有千年历史,但金相院看起来并不算古老。这座寺庙主体大致分为两部分,前埕进去是闽南二进三开间古厝,后侧则是一排南洋小楼。闽南传统建筑与南洋风在这里和谐相融,充满侨乡印记。

据介绍,眼前所见的这些建筑,大多是上个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重修时留下的,这两三年又再次进行了修缮。如今,最近一次的修缮工作已基本完工。

经过修缮的寺院,整体看起来古朴、典雅,由大雄宝殿、仙公楼、海潮庵、天王殿、功德林、清凉楼、紫竹林等主体建筑组成,并有弘一法师碑林公园、寺院广场、纪念室、展览馆等配套项目。

始建于隋代 千年间屡次重建更名

金相院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据道光《晋江县志》记载,金相院始建于隋代,如默和尚进行过一次重建,原名栖真寺。

相传,隋唐之时灵秀山下为大海,海水涨潮时可淹至小岩之石,人称此岩为“应潮窟”。《隆庆府志》中记载,灵秀山“上有小岩,昔人结庵其侧,海潮至则石润,退则石燥,因名海潮庵”。因此,栖真寺还一度被称为“海潮庵”。

不过,“海潮庵”的名字,在五代时再被更名。据《容卿蔡氏族谱》记载,“灵秀山一峰,有一种奇异兰花,芳香四溢,名为‘空相兰花’”。灵秀山山谷朵朵兰花幽香高雅,一如清气高洁的品行,因此,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僧人如默重建栖真寺时,即以“空相”为名,称该处为“空相古地”,古寺改名为“空相院”。

元明清三朝,空相院历经社会动荡和岁月洗礼,几度破败又几度重建。时至上世纪20年代,历经岁月摧残的古寺,几乎倾颓。转博大师受邀担任空相院住持,刻苦经营、重振古刹。至上世纪40年代,古寺臻于鼎盛,又更名为“金相院”。

南宋状元郎 曾留下摩崖石刻

从千年前的栖真寺到现在的金相院,这里的不少古迹与传说,被一代代留存了下来。

“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隐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闲只片时。”在金相院的摩崖上,刻着一首诗词,出自南宋状元王十朋之手。时任泉州太守的王十朋为整治龟湖塘水利工程,风尘仆仆登临灵秀山察看地形,兴起之余,歌以咏志。一首小诗让金相院声名远播,也留下一位勤政爱民状元郎的剪影。

在《王十朋文集》中还存留另一首《宿栖真寺》诗,诗曰:“林间古刹号栖真,高躅难寻晋宋人。我正迷途倦奔走,何繇来向此栖身。”

除了状元外,还曾有榜眼驻足。万历版《泉州府志》记载,晋江人石起宗曾在空相院海潮庵勤学苦读,乾道五年(1169),进京赶考,榜眼及第。而清末民初,一大批泉州名士,如林翀鹤、林骚、曾遒等,也不时造访,并留下他们的墨宝、联文。

此外,金相院还留下了不少传说。最耳熟能详的,便是关于“出米石”的传说。相传,在今金相院摩崖石刻旁的巨石,古时有一条缝可以出米。但是,每天出的米只够院里的僧人们喝粥。有一天,一个小和尚拿着木棍去捅那条缝,果然出来了更多的米,大家终于吃了一顿饱饭。但是从此以后,出米石再也不出米了。“这个传说其实是在告诉世人,不可贪婪无度。”当地人士说。

弘一大师与转博大师

弘一大师与金相院的结缘,与转博大师有关。

转博大师(1872—1948)南安水头院下村人,通晓医道,颇精音律。1928年,石狮容卿乡绅蔡培庆,诚心邀请其担任住持重修寺院。1935年,转博大师邀请弘一大师为金相院题写楹联,弘一大师欣然应允。而弘一大师在闽南弘法期间,也多次做客金相院,为学僧、居士开坛讲座。

如今,金相院大雄宝殿楹联“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演说甚深清净法,今生无量欢喜心”;海潮庵二楼门联“能于众生施无畏,普使世间得大明”;边房楹联“一切如来同赞喜,十方众生悉慰安”等均出自弘一大师之手。

1940年,弘一大师得知日本有人要出让一部《卍大藏经》,特意嘱咐转博筹集资金,由他出面,向日本友人请购来泉。这是一部日本明治时期排印的汉文大藏经,汇集了印度和中国的佛教典籍,十分珍贵。此经书原先保存在金相院,1950年,因海防形势需要,移存于泉州涂门街释迦寺。1966年,又移存于开元寺藏经阁内。

二人此举促成了中日佛教经典交流,造就了金相院一大文化盛举。

“弘一大师纪念室” 正式向公众开放

9月23日上午,随着红绸的揭开,筹建两年多的“弘一大师纪念室”,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段弘一大师与金相院结缘的佳话,再次引发世人传颂。

纪念室位于金相院的那伽阁,这里曾经是弘一大师的栖身之所。一进纪念室,正对着大门的是一尊高达2.1米的弘一法师雕像。这尊雕像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国明之手,用香樟木雕刻而成。雕像将弘一大师刻画得栩栩如生,他手持佛珠、眼神深邃、嘴角轻扬,让人顿觉心宁神静。

一楼文图并茂,讲述着弘一大师生前与金相院的过往;二楼则陈列着大师驻锡时所用桌、椅、床、柜、旧照等物。此外,纪念室还介绍了金相院的前世今生,以及保存了寺院的一些旧物。

这座纪念室不仅留住了弘一大师在金相院的足迹,更为这座千年古刹续写了一页光辉的历史。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