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三个如何” 谱写社区治理美丽图景

我省探索创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为居民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80岁的许奶奶对鼓西街道长者食堂的服务非常满意

屏山社区志愿者与共建单位志愿者,在省林业局宿舍小区养护绿化

华大街道辖区党建联盟单位的许多职工,在党群服务中心录制红色音频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要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再接再厉、不懈奋斗。——习近平

N海都记者 汤先增/文 马俊杰/图

社区服务是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鼓楼区军门社区调研时,对社区工作提出了“三个如何”: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只有做好这“三个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多年来,福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上下牢记嘱托、勇毅前行,交出了一份嬗变的成绩单——社区服务处处充满温情;长者食堂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养老设施从“零星分布”向“全面覆盖”……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不断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民政部向全国推广;福州市创新社区治理经验入选中组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块链+智慧社区”创新试点和社区服务质量认证;厦门市、福鼎市等6个市(县、区)成为全国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传承弘扬“远亲不如近邻”重要理念,探索创新党建引领近邻服务模式,完善助幼、助教、助医、助老、助困“五助”服务内容,推动打造“15分钟近邻服务圈”,为居民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小区建立党支部 打通基层“神经末梢”

2012年,福州市总结推广“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军门社区时,充分肯定福州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做法。近年来,福州市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形成了“1235”工作路径,即做强街道一个“轴心”、做活“五在社区”和“红色领航”两个载体,做实队伍、阵地、技术三个支撑,做优党的基层组织、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制度规范、责任落实五个体系,实现了从街道社区党建到城市基层党建的嬗变。

同时,福州还健全多元共建机制,市、区、街道、社区均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推广设立街道党建促进会、社区“党建联盟”,选聘830名党员干部任社区“兼职委员”,推动1200多个驻区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融合发展。

把党组织搬到家门口,把支部建在小区上,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据了解,福州已成立小区党支部2716个,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100%。积极推动全市668名机关在职党员、621名离退休干部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或第一书记,其中厅级以上干部6名、处级干部67名。

“在近邻党建的推动下,党员们走出家门、亮明身份,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小区的治理活动中,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组织在职党员进社区、小区报到服务10.54万人次,帮助解决小区治理、便民惠民、环境整治等问题6117个,推动在职党员真报到、真服务。

党建引领“夕阳红” 居家养老聚人心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日前,在王庄新村一区55座内,传来一阵阵的祝福声。

今年86岁高龄的杨依姆,由于儿女都不在身边,她平时一个人在家。今年的生日,福州紫阳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依然没有忘记,为杨依姆准备了生日蛋糕并送上诚挚的生日祝福。在紫阳社区,类似杨依姆这样居家养老的老人,如果突发疾病急需用药,若因腿脚不好、不便出门的,只要第一时间拨通社区工作人员电话,社区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其家里提供帮助。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福州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全市共建设养老机构162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家园)10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470个、农村幸福院1838个,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全市各级各类养老床位5.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9.6张,养老服务机构数和养老服务供给量均居全省首位。

此外,福州持续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中央厨房+长者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的服务模式,构建以养老服务机构和餐饮企业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依托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

截至2022年1月,福州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15个、长者食堂70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个,新增家庭养老床位4000张、普惠性养老床位1000张。

社区上门找“朋友”

百家单位成立党建联盟

记者走进福州福晟钱隆大第小区看到,小区内部路面整洁干净、绿化景观别出心裁、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在7号楼还有一处近邻空间,设有亲子童趣区、邻里乐吧区、休闲运动区、绿色氧吧区和议事舒心区等5个活动区。

这样近邻的生活圈和服务“邻”距离景象,都源于紫阳社区牵头成立了晋安区首个楼宇党组织——福晟楼宇联合党支部,聚合100多家共建单位,组成“城市会客厅”区域党建联盟。“城市会客厅”还设置了居民休息室、民主协商室,让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知情权、监督权在党群服务中心得以实现。

紫阳社区是福州推动“近邻党建”的一个缩影。例如在鼓楼,社区群众反映诉求,辖区党员干部领办的“一线处置”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将分散的行政资源整合起来,汇聚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强大合力。在台江,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帮群众“理事”、向群众“晒事”、邀群众“评事”的“五事工作法”,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

在福州全市范围内,党建的作用发挥,不仅体现在高大上的政策引领上,更在看得见的社区治理中。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近”享家门口幸福圈

从“对手”多到“帮手”多,从“被动”多到“主动”多,从“看法”多到“办法”多,多元共建机制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给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长者食堂·学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服务创新带来了可喜变化。

“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走出家门就可以获得,实在太方便了!”家住福州军门社区的陈大爷说,社区附近商业配套完善,平常买菜、理发、缝补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智能化和便利化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给周边居民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福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福州市将在去年11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的基础上,再打造22个试点社区,力争2025年年底前,全市城区80%以上社区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州市军门社区时提出的“三个如何”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动“三个如何”在城乡社区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推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发展目标,到2025年末,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服务主体和服务业态更加丰富,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更加融合,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社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更好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