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古人休假与上朝趣事

N综合北京晚报

山海经杂志

北京日报

编前:国庆长假,不管是出行游玩,还是在家休息,人们都不亦乐乎。

不过,在古代,老百姓大多从事农事生产,除了一些大的节日能休闲娱乐下,假期几乎是官员的“特权”。朝廷为了让官员们能够更好地工作,不仅规定了假期,还会发放一些补助,甚至在重要节假日宴请大臣。当然,在假期结束之后,官员们还是要面对严厉的考核,这一张一弛间,也演绎出种种逸闻趣事。

今天的《史话》就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放假与上朝的那些趣事。

先秦

节日狂欢庆祝

连国君都“跨国”围观

对于先秦时期的人们来说,定时定点不用工作的日子,有两种。第一种便是畋猎的时日,主要是王公贵族的假日。

先秦时期的畋猎,怕是比今天的世界杯还要让男人们激动,连老子也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齐景公就是“心发狂”的一员,他一连打了十八天猎,最后还是被宰相晏子拽回来的。

如果说畋猎是贵族专属假期,那祭祀则是举国同庆的“长假”了。

每逢立春、夏至、端午、重阳、社日等重要的祭祀节令,民众集体欢宴,同场竞技,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的美好祝愿和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

盛大的场面甚至吸引了邻国国君“跨国”拜访。齐国的社日祭祀最是热闹,导致鲁国国君鲁庄公撇下了一众大臣,欢欢喜喜地走过边境,去齐国捧了场。《春秋公羊传注疏》里就留下了让人哭笑不得的这一笔:“诸侯越竟观社,非礼也。”

唐代

每年三个“黄金周”

父母在多放假

汉朝时,“假期”的概念逐渐成形。《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也就是说,汉代的官员们每隔五天休息一天。

“休沐”,狭义上就是休息休息,洗个澡,等头发干,毕竟发湿之后不能束冠,对讲礼节的古人来说,不正衣冠是无法坐堂理事的;广义上,也可以是看望妻儿、慰问乡里、与友小聚等一系列休闲活动。

这个休假制度一直延续至隋唐时期。

唐朝永徽三年(652),唐高宗李治将“五日休沐”改为“十日休沐”,也称为“旬休”,那时官员每十日休假一天,分为上中下旬各一天。

与汉朝的做五休一相比,唐朝的假期似乎被削减了一半,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不少。

春节和冬至假期原本便各有七天,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寒食节假期也从三天增加到了七天。至此,大唐公务员迎来了每年三个“黄金周”。

此外,还有各种节假日,再加上旬假,大唐公务员一年的假期共计83天。为什么唐朝的假期这么多?这与唐朝的“孝”文化有密切关系。

唐代采取“以孝治国”的国策,他们频繁休假的背后,是对父母责任的强调: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住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父母亲去世,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

当然,有弛就有张,皇帝给官员放这么多假,还发补助,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工作。因此,一旦“上班”了,官员就得尽职尽责,勤勉为政。如果再有懈怠,就会有律法伺候。《唐律疏议·职制》中规定:“诸官应值不值,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诸官人无故不上(班)及当番不到,若因暇而违者,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过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边要之官,加一等。”对于迟到缺勤的,不仅“打屁股”,还有扣工资、降级、撤职,甚至坐牢等处罚。

宋代

节假日多达120余天

苏轼“黄金周”留千古绝句

宋代最重要的节日是岁节、寒食和冬至,这三个节日,宋廷规定各放七天假,其中休息五天,另外两天值班。

各种节假日,加上旬假(每月三日,全年三十六日),宋代公务人员全年节假日多达120多天。显然,宋代是假期最多的时代,这些官员享有的休闲时光也是最充裕的。

大量的假期给宋代文人带来了大量的闲暇时光,使得他们写出了诸多诗文。苏轼即是典型一例,他借着这些假期,遍游祖国大好河山,留下许多千古绝句。苏轼到杭州任通判,上任时恰逢冬至“黄金周”,西湖、钱塘等各大景区游人如织,当他来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写出了“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名句。

明代

假期少工作时间还长

老臣累到写诗“吐槽”

到了明朝,随着超级“工作狂”朱元璋上位,假期也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缩水”,每年只有18天假期,元旦5天,冬至3天,元宵节10天。后来才增加了月假3天,加上原来的18天,每年休假有50多天。

伴随着超长工作日期的,还有超长单日工作时长——“每日侵晨于上画卯,至暮画酉”,导致人人“戴星而出,戴星而入”。卯时,又叫“破晓”,约为早晨5点到7点;酉时,约为晚上5点到7点。

“戴星出入”,说的是看得到星星的早晨5点和晚上7点,所以不难推断,明朝官员们的上班时间大约是早晨5点,下班时间则是晚上7点左右,一天工作14个小时。

当然,明朝的考勤也是十分严格的。对于迟到早退无故缺勤的,依然流行打屁股(即廷杖),《大明律·吏律·职制》中就规定,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天处杖打一百大板。

由于考勤和考核制度比较严格,明朝的官员都很敬业勤勉,“早上班晚下班”已成为常态。如此辛劳,难免一些官员叫苦,还引出了一段佳话。有一位国子监助教叫钱宰,朱元璋仰慕其名,将他礼聘到京城修书。每次进谏皇帝,他都得到赐座、侍食的优待。但是因为年迈体弱,他多次请求退休,均未获得批准。

一次早朝后,钱宰筋疲力尽,信手写了绝句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写罢,掷笔长叹,倒床便息。可是,他的诗才写好不久,就已经传到了朱元璋那里。第二天早朝后,朱元璋似笑非笑地叫住钱宰:“你夜里的诗写得很好,不过,朕什么时候嫌过你上朝太迟?为什么不把‘嫌’字改成‘忧’字呢?”

钱宰一听,吓得一个字也对答不上来,只能不住地叩头请罪。朱元璋没有怪罪他,反而说道:“你也不必恐惧,朕现在就放你回去,好让你这老头天天早上放心睡大觉!”钱宰长吐一口气,收拾行李回家养老去了。

清代

官员夜班忘戴朝珠

引发啼笑皆非之事

到了清朝,假期就更少了。除夕封印,初六开印办公,总共假期只有五天。据记载,慈禧太后颁发新政后与西方接轨,官员星期天才可以休息。

清代不仅假期少,工作时间还比较长。据《天咫偶闻》记载,清顺治、康熙年间,早朝时间一般在卯初,也就是早晨5点。为了上早朝,官员们每天三四点就要爬起来。住得比较远的,甚至要一两点就爬起来。当时的小官章京,主要负责协助主官处理文书等事务,他们职位低,还承担着各种工作,有时要值夜班。因此,才发生了一件啼笑皆非的夜班事件。

光绪年间的一天,一位名叫王生的章京要入值夜班,走到半路,突然一摸脖子发现忘了挂朝珠。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共108颗珠子,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那时规定上朝或者入值必须戴朝珠,否则可是大罪。

这时王生已不能再回家取,因为夜半开城,只许进不许出的。无奈之下,王生想起来附近住着同僚好友汪生,便到他那里暂借朝珠一用。汪生倒是很爽快,立即入内室取来朝珠说道:“我个子比你高许多,体形也比你肥大,我的朝珠恐怕你戴不合适,不如将我夫人的朝珠借给你暂用,或许可以蒙混过关。”

王生很是感激,但是喜欢开玩笑的他,想起了曾经流传的一个女辈为尚书干爹焐热朝珠的故事,于是一时兴起,吟道:“百八牟尼珠一串,归来犹带乳花香。”谁知汪生闻听此言,脸色大变,转身入内持刀要砍王生。原来王生所吟诵的诗句正是讽刺汪生祖母的诗。

清陈康祺的《郎潜纪闻》有载:乾隆朝,有一位姓汪的翰林,喜好逢迎权贵。为了求得官星高照,汪翰林让妻子曹氏拜户部尚书梁国治为干爹。一天,正是隆冬严寒,梁国治要上早朝,曹氏事先把朝珠放在胸前焐热,然后亲手帮干爹戴到脖子上。有人看到这种谄媚阿谀的丑态,就写了上述打油诗。

王生无意中揭了汪生祖母的短,汪生天天来找王生报仇,结果王生无法安心在京工作,只得称病返乡。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