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新华社稿
编前 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两大海底管道“北溪-1”和“北溪-2”9月26日均探测到漏气状况。丹麦、瑞典多名地震学家认为,泄漏点附近发生了“水下爆炸”,强度相当于几百公斤的TNT炸药。因为“北溪”管道由厚度12厘米的钢筋混凝土包裹,铺设于水下70至90米。欧洲多国怀疑泄漏是“蓄意破坏”所致。计算显示,“北溪”管道此次泄漏的甲烷气体相当于4000万吨二氧化碳。这两条管道,一条8月底以来暂停送气,一条完工后未投入运营,所以漏气对当前欧洲天然气供应状况并无直接影响,但加剧了俄欧之间的紧张气氛。而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欧洲急忙采取措施。
监测到爆炸 四个泄漏点
两条“北溪”管道自9月26日发生泄漏以来,各发现两个泄漏点,分别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水域。
路透社9月27日报道,丹麦、瑞典多名地震学家9月26日在“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点附近水域监测到两次强烈爆炸。
丹麦与格陵兰岛地质勘测所说,监测到的震动信号“与地震信号不同,确实类似于典型的爆炸信号”。与这一机构合作的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补充说,第二次爆炸威力更大,相当于引爆超过100公斤炸药释放的能量。爆炸在水中发生,而不是海底之下。
瑞典国家地震网专家比约恩·伦德9月27日告诉瑞典媒体:“这毫无疑问是爆炸。”
据丹麦和瑞典官方通报,“北溪-1”管道有两处泄漏点,位于丹麦博恩霍尔姆岛东北方向,分属于丹麦和瑞典海上专属经济区;“北溪-2”管道泄漏点在丹麦杜厄角以南。丹麦军方发布的航拍画面显示,管道泄漏区域的水面上有大量气泡。
瑞典外交大臣安·林德称,丹麦和瑞典专属经济区内的“北溪”管道发生天然气泄漏“很可能由关联暗中破坏的爆炸所致”,现阶段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欧洲联盟多国高官怀疑,“漏气”是由蓄意破坏所致并发声谴责。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说,欧盟将对蓄意破坏欧洲能源设施的行为作出最强烈回应。欧盟将支持对事故原因进行彻底调查,并将采取进一步措施提高欧盟能源安全的韧性。
“有意为之” “谁将获益”
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说,德国政府确信“北溪”管道泄漏并非自然发生或材料老化所致,而是“有针对性的袭击”。瑞典、丹麦两国首相说,“北溪”管道泄漏“显然是有意为之”。
俄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说,“北溪”管道的紧急状态事关欧洲能源安全,不排除事故是破坏活动所致。
路透社援引一名关注欧洲安全事务人士的话报道,要追查“北溪”管道泄漏原因,需要问“谁将因此获益”。
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副主任阿列克谢·格里瓦奇说,管线同时出问题,显然是“有人恶意所为”,而“谁在打击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的地位),这一点并没有被特别掩盖”。
格里瓦奇说,更换管道受损部分,再重新投入使用,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说,不论乌克兰局势如何变化,泄漏事件意味着俄罗斯今年冬季无法经由“北溪”管道向欧洲供气。
过去几年,美国一直施压德国等欧洲国家停止“北溪-2”管道建设,同时向欧洲兜售成本较高的美国液化天然气。乌克兰局势升级后,德国等欧盟国家寻求降低对俄能源依赖,但短期内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受泄漏事件影响,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路透社报道,当前天然气价格仍低于今年最高纪录,但相比去年同期已经翻了一倍。
漏气量惊人 环境影响大
丹麦能源机构主管克里斯托弗·伯特绍说,泄漏规模非常大,修补“北溪-2”泄漏点的工作可能需要一周。
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2”管道运营商10月1日说,这一管道已经停止漏气。
丹麦能源署10月1日在社交媒体上说,“北溪-2”运营商告知能源署,管道中压力稳定下来,“表明管道内天然气已经停止泄漏”。
丹麦方面上月底预计,泄漏或持续至10月2日,直至管道内天然气耗尽。按照最严重情况估算,泄漏天然气可能多达7.78亿立方米。
据法新社报道,眼下尚无“北溪-1”管道泄漏状况的确切信息,这一管道的泄漏量远超“北溪-2”。不过,有数据表明,“北溪-1”管道漏气量9月30日开始减少。
瑞典电视台9月29日援引瑞典环境保护局环境经济学家马茨·比约塞尔的话说,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作用更强的温室气体,但在大气中分解得更快。在100年区间里,甲烷对气候变暖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28倍;而在20年区间里,它的影响是二氧化碳的84倍。多位专家认为以20年区间来测算此次泄漏更加适用。
比约塞尔说,计算显示,在20年区间里,“北溪”管道此次泄漏的甲烷气体相当于4000万吨二氧化碳,与瑞典去年4800万吨的全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
欧洲寻对策 解能源危机
国际能源署10月3日发布天然气市场季度报告,警告欧洲在今年冬天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天然气短缺风险,同时建议以节省用气应对。
受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供应大幅减少等因素影响,欧洲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今年创新高,欧盟考虑调整液化天然气价格基准。不过,由于欧盟内部存在分歧,9月30日举行的欧盟能源部长特别会议未能就上述提议达成一致。
德国总理朔尔茨日前访问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主要目的是寻求能源合作,缓解德国面临的能源危机。与此同时,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能源公司近期也与卡塔尔达成了液化天然气增产协议。
分析人士指出,受多重因素制约,中东对欧洲的能源供应短期内难有大幅提升,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欧洲当前面临的能源危机。另一方面,国际局势的变化使中东能源生产国重要性凸显,随着沙特、阿联酋等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提升,其外交政策自主性也在增强。
德国执政联盟9月29日同意对国内天然气市场采取紧急限价措施,并下调天然气销售税,以减轻本国消费者和企业因气价飙涨承受的经济压力。为弥补能源企业因抑价措施所受损失,到后年春天为止,政府将投入至多2000亿欧元作为补贴。
德国政府说,储气量现达到库容的91%。如果今年冬季气温正常,足以满足需求;如果太冷,考虑实施天然气配给制,限制企业用气量。
□点击
“北溪”管道
“北溪-1”管道于2011年建成,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北溪-2”管道去年建成,与“北溪-1”主体管道基本平行,尚未投入使用,但管道内封存有部分天然气。“北溪-2”建成后由于受到美国阻挠及西方制裁,未投入使用,但仍有部分天然气封存在管道内。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政府今年年初宣布暂停“北溪-2”项目审批程序时,该管道内已充入3亿立方米天然气。
□背景
区域形势紧张
“北溪-2”与2012年启用的“北溪-1”主体管道基本平行,从俄罗斯港口出发,经波罗的海海底直抵德国,再经由欧洲境内输气网络将俄产天然气分别输往其他欧洲国家。这两大管道设计容量一致,年输气量均可达550亿立方米。
欧洲联盟多国的天然气市场长期依赖俄方供应,俄罗斯几十年来经由多条管道向欧洲供气,过去相当大一部分俄输欧天然气经由乌克兰境内管道中转,其年输气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乌方每年从中获取不菲过境费。
近年来俄乌关系愈加紧张,俄罗斯因此另建数条绕过乌克兰的输欧管道,包括已开通运营的“北溪-1”“土耳其溪”等,以确保对欧供气不受制于乌克兰。“北溪-2”原本可使俄直通德国的输气量翻一番,即使乌克兰完全关闭中转管道,也可保障俄对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稳定。但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这一俄欧能源合作项目被搁置。
美国政府不断阻挠“北溪-2”项目开通。在俄罗斯2月24日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两天前,德国政府宣布暂停对该项目的审批程序。
随着美欧不断加紧制裁,俄方从6月中旬起大幅减少经由“北溪-1”向欧洲供气量,8月底又宣布因管道维修需要暂停输气。欧洲多国眼下面临天然气供应短缺、价格高涨局面,正四处寻找替代气源。俄政府呼吁启用“北溪-2”以摆脱当前能源危机,但被欧盟方面拒绝。